農業部門的負責人趕緊起身匯報道。“殿下,今年法國,烏克蘭,波蘭,印度,澳大利亞等地都將是豐收年。雖然暫時還沒有具體統計,不過我敢保證今年的糧食產量相當可觀。”

    法國是西歐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國,糧食生產約占西歐糧食生產的三分之一,甚至在原時空的二戰,要不是法國提供糧食,約有1/3德軍就要餓肚子。

    當時德國調動幾百萬大軍四處征戰,而當兵的德國人往往都是青壯年,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簡而言之即德國出兵的大小,是和糧食的產量掛鉤的。當無數的德國人懷著滿腔熱血投入戰場之時,德國本身的糧食產量開始下降。

    對於這一無奈局麵,德國政府計劃了用占領區的戰俘去替換參軍的德國青壯年。但是戰俘也是要吃東西的,就算給他們最低標準,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這種替換的方式,隻是放緩了德國缺少糧食的步伐,並未把德國因戰爭深入陷入糧食困境的問題給解決。

    為能保證自家士兵不會在戰場上餓肚子,巴巴羅薩計劃啟動前夕,負責蘇德戰場糧食後勤補給的德國東方事務司從自身職位掌握的數據總結出了一個給德軍必須完成的任務。即為以3年為期限,在戰爭開打三年之後,德軍在戰場上的糧食補給,必須要在占領區解決,本土的糧食將僅僅是供給給德國本土的生產者和普通公民。

    基於這個大的任務背景,東方事務司給出的具體分配任務是,德國控製下的法國政府提供的糧食,需要養活全德國1/3的德軍,而剩下的2/3則是需要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在內的所謂東方地區提供。

    根據這個任務的要求,可見要是沒有法國政府提供的糧食,約有1/3德軍要在戰場上餓肚子,而根據戰爭後期,德國幾乎丟掉所有東方占領區的曆史事實來推論,戰爭後期法國承擔的軍糧比例將會遠遠超過1/3。如此一來法國作為德國第一個滅掉的大國,它那塊土地成為支撐德國繼續打仗的“核心”存在之一。

    除了法國之外,雅尼克也沒忘印度。從可耕地麵積來說,印度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而且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根據後世的計算,印度全國的可耕地麵積接近1.9億公頃。美國位居世界第二,耕地麵積約1.7億公頃。而且印度處於熱帶和亞熱帶,水熱條件好,糧食一年可兩到三熟。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印度的糧食單產很低,後世的印度人口超過13億,人均糧食為234千克,是十大產糧國裏唯一還沒有解決饑餓的國家。

    雅尼克自然不會放過這麽一個糧食產區,派人在印度大規模集中耕地種糧為德國提供糧食。此外還有澳大利亞,波蘭等地的糧食收成;目前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取消了糧食配給製,民眾可以敞開了買敞開了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