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參謀提議道。“將軍,等到我們的距離拉進到15000米後可以利用雷達參數。”雖然他們的雷達沒有火控功能,不過利用雷達測算距離和目標位置,得出大致參數,並不是做不到的事情。隻是開火之後的命中率,就跟瞄準對方炮口一樣,隻能依靠信仰了。

    等德國海軍射出第三輪炮火後美國艦隊的也發射炮彈還擊。

    “看來美國佬是坐不住了!”看著遠處閃現的一團團火光,德軍艦隊指揮官巴赫曼少將冷笑一聲。“重雷裝艦出擊,發射魚雷!”雖然很想跟對方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炮戰,可要是讓美國艦隊走了狗屎運,傷著己方戰艦,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謂“重雷裝艦”,出自二戰島國海軍。太平洋戰爭之前,島國海軍以美國海軍為假想敵,製定了與美軍艦隊決戰,一擊製勝的戰略。不過,由於華盛頓海軍軍縮會議的召開,島國海軍能夠建造戰艦的總噸位隻有美國海軍的六成。這個結果迫使島國海軍改變了作戰計劃,他們考慮在與美軍艦隊決戰前,盡可能地減少美國海軍的戰艦以為決戰掃清障礙,為此研究了各種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研製了秘密兵器——九三式魚雷,即氧氣魚雷。按照島國海軍的計劃,在與美軍艦隊炮戰之前,從遠距離發射這種沒有航跡的魚雷,能獲得奇襲效果,使美軍陷入混亂。

    話雖如此,從遠距離進行雷擊難以取得高效命中率。於是,島國海軍想到“概率雷擊”的辦法,即同時且呈扇形發射盡可能多的魚雷。由此,搭載多具魚雷發射管的“重雷裝艦”由此誕生。

    1936年左右,球磨級“北上”號和“大井”號輕巡開始了向重雷裝艦改造的準備,由於主要使用武器是島國海軍高級機密的氧氣魚雷,因而這項重雷裝艦改造計劃也不予公開,這兩艘輕巡的動工改造一直延期到日美開戰基本確定的1941年8月。同年12月,改造工程完成。主炮隻有4門集中於前部的140毫米單裝炮(改造前是7門),關鍵的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兩舷各5座,共計10座(改造前是雙聯裝魚雷發射管4座共8具)。如此一來這兩艘重雷裝艦單舷的魚雷發射管可同時發射20具魚雷,相當於2.5艘普通驅逐艦發射量的總和。

    可到了太平洋戰爭,兩艘重雷裝艦發射魚雷的機會一次都沒有。它們的初次作戰即是中途島作戰,伴隨著山本大將的主力戰艦群到了中太平洋晃了一圈而已。此時海戰已經進入了航空機時代,航空母艦迅速的登上了艦隊中心的地位,島國海軍的戰局不斷向惡化的一麵發展,連續猛烈的雷擊機會也越來越少。

    不久之後“北上”號和“大井”號又改造成高速運輸艦,開始從事運輸、護衛任務。

    廣個告,我最近在用的app,【換源神器APP.huanyuanshenqi.】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雅尼克把這個設計搬了過來,改造出了幾艘重雷裝艦,此時艦隊裏正有兩艘重雷裝艦隨行。

    隨著巴赫曼少將的命令下達,早已摩拳擦掌的兩艘重雷裝艦立刻加速向前衝去,一口氣向美軍艦隊射出了幾十枚魚雷。chaptererror();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