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調遣了剛剛抵達不久的美軍一個大隊的B-24轟炸機(三個陸航中隊),支援西方麵軍。他們的任務不是投擲炸彈,而是給德軍包圍圈裏的蘇軍空投物資,以及建立聯絡渠道。

    雖然斯大林很想派他們去轟炸柏林,不過目前當務之急是先救出困在包圍圈裏的部隊。

    “B-24?”見到了這支大隊的指揮官埃爾頓少校,大致了解了一下B-24的性能後,鐵木辛哥不禁疑惑道。“貴國既然已經有了B-17,為何又生產性能差不多的B-24?”這不是自找麻煩嗎?還是因為有錢任性?

    B-17“飛行堡壘”和B-24“解放者”都屬於四發重型轟炸機,速度上B-24轟炸機比B-17轟炸機快,而且升限、航程和載彈量都比B-17轟炸機大;機動性上,B-24轟炸機也優於B-17轟炸機;而在抗打擊能力上,B-24就遠不如B-17了,B-24的大展弦比(機翼翼展和平均幾何弦之比)的戴維斯機翼在受到攻擊時會容易斷裂,失去平衡造成飛機墜毀,但B-17轟炸機的機體是出了名的堅固,被稱為轟炸機中的“凱迪拉克”。

    1943年2月1日,突尼斯港上空,一架Bf-109戰機不慎與“全美號”B-17轟炸機發生了碰撞。戰鬥機隨後在空中解體,而B-17的機身幾乎被一切兩段,留下了一個近4.9米長,1.2米寬的大口子。飛機的左水平安定麵及左升降舵被嚴重損壞,垂直安定麵以及方向舵也有破損。四台發動機中的兩台停止了工作,還有一台發動機開始嚴重的漏油。飛機的無線電設備,電子設備,氧氣係統均有不同程度受損。

    令人稱奇的是,就是這種狀態下B-17依舊完成了投彈,並順利返回了機場安全降落。地勤人員簡直不敢相信在經曆了如此的損傷後飛機還能成功飛回來,機組成員隻受了輕傷,一時間這個消息傳遍了大後方,人們都為之歡欣鼓舞。

    不過美國在戰前就擁有了B-17這款遠程高空轟炸機,再批量生產B-24這款轟炸機的確有些令人不解。

    一種說法是,之所以要生產B-24,是因為B-17的承包商無法大規模生產足夠數量的B-17來支援在歐洲開展的戰略轟炸行動。還有一種論點是,生產B-24是為了通過使其成為B-17的競爭對手而迫使後者降價,從而使這兩款飛機都保持較低的成本。而且如果有多個承包商在不同地點生產數千架飛機的話,就可以在美國各地分配工作和就業機會。

    聽完埃爾頓少校的解釋,鐵木辛哥司令默默點頭。“少校同誌,那這次空投任務就拜托你們了。至於我軍的具體被困地點,因為無線電一直聯係不上,所以不怎麽清楚。隻能根據之前的進攻路線做出大致判斷,地圖上已經標記了出來。”

    “我們今晚就行動。”他也聽說上一次前往巴庫轟炸油田的第305轟炸機大隊遭遇德軍戰鬥機攔截,結果全軍覆沒,所以選擇夜間空投。可蘇聯人也沒告訴他們德國人的夜間戰鬥機同樣可怕。“請司令派人裝載物資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