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歐洲戰場損失了4891架重型轟炸機,其中被戰鬥機擊落2452架。

    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戰時期的重型轟炸機需要人力來操縱自衛機槍,缺乏精確射擊手段,基本不可能有效擊落以高速飛行和大偏差角逼近的敵方戰鬥機。所以B-17和B-24等重型轟炸機需要依托箱型編隊對抗德國空軍防空戰鬥機。這基本上是守株待兔的射擊方法,如果當時的重型轟炸機裝備了戰後才出現的雷達製導防禦機槍或機炮,那麽二戰轟炸機與戰鬥機之間的較量將會是另一種局麵。

    而且剛開始的時候德國戰鬥機使用傳統尾追戰術來攻擊盟軍重轟,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在尾追攻擊中,雖然相對速度較低,戰鬥機飛行員有充足時間瞄準,卻要麵對轟炸機尾部、背部、腰部、腹部多挺機槍的集火攻擊,絕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買賣。

    經過戰術研究後,德國空軍發展出了迎頭攻擊戰術。這種戰術麵對的防禦機槍數量大幅降低,雖然會因相對速度過高而使飛行員難以瞄準,導致命中率低下,但此時德國戰鬥機已經普遍裝備大威力MG  FF  20毫米機炮;後來又升級了射程更遠的MG  151  20毫米機炮以及30毫米的MK  108機炮,進一步提高了擊墜效率。

    美軍轟炸機射出地曳光彈如同一條條火鞭一樣在空中搖曳著,可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德軍戰鬥機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遊刃有餘的在這些彈幕中來回穿行,時不時的用30毫米吊艙機炮朝最近的轟炸機來幾下。

    B-17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皮糙肉厚,二戰時期的德國空軍做過一個測試,20毫米機炮炮彈需要命中18~20發才能擊落一架普通四發重型轟炸機,而要摧毀B-17更需25發炮彈之多。

    而如果30毫米機炮配上特製爆破榴彈,隻需4發炮彈就能摧毀一架B-17。

    “上帝啊!”一枚30毫米機炮炮彈擊中李梅所駕駛的B-17機翼,瞬間炸出個臉盆大小的洞來。眼看飛機就要失去控製,李梅隻能下達棄機跳傘的命令。

    艱難的跳出艙門,拉開降落傘,他的腳下正是大高加索山脈。

    “這群愚蠢的白癡!說什麽德軍戰機飛不到11000米高度。現在怎麽說?!”李梅鬱悶的咒罵著那些軍事情報部門的蠢貨,就因為信了那群蠢貨的話,他現在要當俘虜了。要早知道德軍戰鬥機能爬這麽高,他就會等到戰鬥機到來,或是幹脆選擇夜間轟炸!

    現在說什麽都晚了!真是該死!

    晃晃悠悠的下降到離地麵幾百米高度的時候他已經看到地麵上有好幾個德軍士兵,正朝天上的他指指點點。

    重重的落在雪地上,麵對幾隻黑洞洞的槍口,李梅很識相的舉起雙手。

    不久後柏林皇宮的雅尼克也接到了消息。

    “殿下,剛剛美國人出動轟炸機轟炸巴庫油田。”

    雅尼克之前就得到情報知道了美國人的航空兵到了蘇聯,也知道斯大林準備打算轟炸柏林;可沒想到他們的首要目標還是巴庫油田。“斯大林對巴庫油田的執念還真是深啊,非得轟炸油田麽?我們又不是靠巴庫油田。”原時空的二戰德軍是奔著巴庫油田去的,可現在德國手握利比亞和中東,用不上巴庫油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