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軍想要在黑海裏肆無忌憚地航行,那就必須要摧毀蘇聯黑海艦隊,也包括艦隊的基地,這裏的岸防炮陣地,就是他們要幹掉的重點。

    原時空的1941年10月,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戰役的同時,另行組建第11集團軍,由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目的是消滅集結於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重兵集團,奪取整個克裏米亞,確保南方戰線的穩定。新成立的第11集團軍下轄兩個德國步兵軍和一個羅馬尼亞山地軍,總兵力約35萬人,擁有100多輛坦克、700多門火炮和一批重型迫擊炮,他們還得到裏希特霍芬指揮的第8航空隊的全力支援,後者掌握著黑海的製空權。

    1941年11月初,蘇軍組建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指揮部,開戰之初,塞城的蘇聯守軍有5.2萬人,配備火炮350門、艦艇37艘和若幹坦克,後來又有大批軍隊經海路加強到防禦力量。蘇聯南方麵軍下屬的黑海艦隊,獨立濱海集團軍,第51集團軍的約23個師及配屬分隊,約27萬餘人。

    蘇軍圍繞塞瓦斯托波爾建立三道防線,後來為便於指揮,防線又調整為四個防禦地境,每個防禦地境分成前沿防區、主要防區和後方防區等三部分,能夠持久抵抗。蘇軍設在塞城外圍的“斯大林”、“西伯利亞”、“高爾基-I號”等炮台都配備了305毫米口徑的巨炮,炮台外層都用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整個包裹起來,炮台下麵有三層混凝土隔層。要塞的基本彈藥存放在塞維納亞灣南岸地下深達30米的“庫拉貝“主彈藥庫中。

    此次戰役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德軍司令曼施泰因上將深知要塞防禦力之強,為了確保攻擊成功,經縝密策劃調撥了3門超級巨炮,它們分別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剛瑪設備“、610毫米自行臼炮“卡爾設備“、800毫米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設備“。

    德軍的第一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藥庫。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連續發射重達7100公斤的穿甲彈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護層命中位於地下彈藥庫中部引起震撼全島的大爆炸,從而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隨後,“古斯塔夫“順臨時搭建的4軌大型鐵路轉彎南下,開始攻擊“斯大林“要塞。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進入全麵圍攻“高爾基I號“的炮擊行動。這時北部炮擊的主角換成了610毫米“卡爾炮“,它也被稱為“雷神之錘“。“卡爾“的射速較快,重達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彈傾瀉在“高爾基I號“要塞周圍,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裝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內部開始暴露。為了壓製蘇聯步兵的突圍和增援,420毫米“剛瑪炮“對要塞周邊進行地毯式轟擊,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彈雨點般粉碎要塞周圍所有的道路、鐵路網。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曆時250天。它成為處於敵人深遠後方被合圍情況下,長期堅持,頑強防禦的範例。就整個戰役而言,蘇軍以外圍作戰為重點,建立縱深防禦體係,隨著戰役的發展和兵力的增加,蘇軍逐步加大火力密度,由開始時平均每千米正麵4個支撐點,增加到17個支撐點,有效提高了防禦韌性和彈性。更重要的是,蘇軍不斷從後方獲得援兵和彈藥食品,這種消耗戰嚴重削弱了德軍的有生力量。

    現在德軍已經基本掌握了黑海的製海權和製空權,雅尼克也不打算在陸地上浪費時間,準備把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炸個稀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