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空的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以勢如破竹之勢逼近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41年7月底,德國空軍對莫斯科進行了第一次襲擊。從此,夜幕一降臨,德軍戰機就會準時出現在蘇聯首都上空。他們的戰術很簡單:用少量轟炸機吸引地麵防空火力,轟炸機群緊隨其後轟炸市中心的目標。

    還擊德軍空襲柏林,對當時的蘇軍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德軍在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起飛跳板”距莫斯科僅幾百公裏,而莫斯科到柏林卻有兩千公裏之遙。蘇聯波羅的海艦隊海軍航空兵雖對此類作戰訓練有素,但它的作戰範圍僅從列寧格勒基地延伸到德國戰艦駐紮的皮勞(1946年後稱波羅的斯克)。在安裝加力裝置後,蘇軍DB-3F遠程轟炸機可以飛到柳巴瓦。但對於柯尼斯堡(加裏寧格勒)地區和稍遠的目標,隻能從波羅的海艦隊在塔林的主基地起飛才行。

    蘇聯海軍人民委員庫茲涅佐夫與海軍總參謀長阿拉富佐夫一道用了許多天來測算如何打到敵人首都。他們在塔林灣埃澤利島發現了一座不大的土機場,這是德軍尚未占領的蘇聯最靠西的領土。

    他們估計,從這裏出發可以由海上飛抵柏林,但必須攜帶副油箱。他們反複核對數據,最終得出結論,如果飛機攜帶全部燃料和不超過750公斤的炸彈(一枚500公斤炸彈或三枚250公斤炸彈),那麽機組能飛越900公裏到達柏林,然後返航,並且還有10%到15%的燃料富餘。這意味著飛行員不能浪費時間,必須要直接進入轟炸,然後立即直線返航。哪怕飛行中耽擱20-30分鍾,他們都無法返回己方機場。如果計算有誤或運氣不佳,柏林上空就會成為蘇軍飛行員的墳墓。

    不過斯大林更看重轟炸的政治意義,他愛說的一句話是:“重要的是取勝,而不是代價。”

    1941年8月8日,蘇聯轟炸機對柏林實施了第一次空襲。15個“不速之客”飛抵柏林市中心上空,將7500公斤炸彈投向了目標。原先燈火通明的柏林,從此不得不長期陷入燈火管製的黑暗之中。蘇軍飛行員全部安全返回機場,不過油料幾乎耗盡。飛機著陸後,許多飛行員跌倒在機場上。七個小時的緊張飛行,使他們疲憊地長時間躺在跑道上不能動彈。

    第一次空襲的成功使斯大林受到很大鼓舞:“這是對德國人進攻莫斯科的一記耳光。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們的空軍不僅存在,而且還能飛人敵人大後方。”包括普列奧布拉任斯基上校在內表現出色的飛行員,被授予了蘇聯英雄金星勳章。這次戰略空襲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打擊效果。

    1941年9月,由於塔林淪陷,蘇聯轟炸機失去了埃澤利島這塊“飛行跳板”,空襲柏林行動宣告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蘇聯空軍先後9次轟炸柏林。

    而現在聽完赫裏平的分析後庫茲涅佐夫頓時一身冷汗,他隻光顧著將功補過,竟然沒想到還有這種風險,到時候萬一德軍大規模轟炸莫斯科,那斯大林同誌會不會遷怒與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