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條約約定了許多對於奧斯曼帝國極為苛刻的條款,比如割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領土、協約國軍隊在帝國周邊擁有軍事權、協約國在奧斯曼帝國擁有治外法權等。另外,針對庫爾德地區,條約規定,庫爾德人有權通過公投決定是否獨立。

    庫爾德人沒來得及擊掌慶賀,土耳其就爆發了凱末爾領導的起義,奧斯曼帝國徹底斷氣,《色佛爾條約》成了一張廢紙。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確定了自己的疆界。而庫爾德斯坦地區被一分為四,分別歸入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其中一大半庫爾德人分布在土耳其境內,占土耳其人口數量的三分之一。

    因庫爾德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建立一個由庫爾德人為主導的國家——庫爾德斯坦;因此土耳其一直以來就視庫爾德人為心腹大患。

    一旦要建立庫爾德斯坦國,那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的地盤就要縮水,四國當然都不同意,尤以土耳其反應最為激烈。戰後的土耳其的麵積本來就不算很大,如果庫爾德人建國,按照人口比例分割的話土耳其的疆域就會被劃掉很大一部分。

    因此土耳其高層更傾向於在土耳其內部形成單一的族群,同化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主要集中在土耳其東南部,人口眾多,容易形成合力。那解決辦法就相對比較簡單了,一個字——拆!土耳其把一部分的庫爾德人遷到東色雷斯地區(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分而治之。同時,土耳其禁止庫爾德人穿本族群的服裝,庫爾德的地名必須“土耳其化”,庫爾德語也被各種限製。

    庫爾德人認為自己被土耳其逼得沒有活路了,開始反抗,庫爾德人聚居區經常爆發反對土耳其的起義。土耳其與庫爾德人的矛盾越發激化。

    現在德國放出話來,稱隻要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敢於反抗土耳其的統治,那他們將會得到屬於自己的國家。

    這句話仿佛汽油澆在了火苗上,土耳其境內凡是庫爾德人居住地方都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起義。

    就在土耳其人調集軍隊準備鎮壓的時候,希臘,伊朗,伊拉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五國同時向土耳其宣戰。

    12月中旬,五國同時發兵進攻土耳其。

    此時的土耳其沒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係,武器裝備相當的落後,不少軍隊使用的步槍還是一戰時期的毛瑟1903,甚至是毛瑟1893。

    雖然蘇聯答應援助物資,可蘇聯不是財大氣粗的美國,所謂的援助物資很多都是蘇聯軍隊裏淘汰下來的古董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