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土耳其被打的褲子都輸掉了,俄土戰爭也讓土耳其損失慘重,到了二戰,土耳其怕了,不敢再貿然參與戰爭,便選擇中立策略,看看熱鬧不冒險了!除此以外,土耳其雖然是中東第一強國,但和英法比較起來還是二流國家,土耳其沒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係,也沒有和大國叫板的實力,甚至一戰時的創傷還未恢複,所以二戰一直在休養生息,對於土耳其來說無論參加哪一方都是隻能當炮灰!

    總統伊諾努一臉嚴峻道。“除了德國人還能有誰?這個世道中立已經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中立國隻是一種“意識”與“態度”,並不能保證自身不被侵略。中立國能否保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取決於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強國)是否認可。而國際外交所奉行的本質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由於各國在不同時期的利益訴求不同,所以國際關係永遠是處於變化之中的。

    總理賽達姆自言自語道。“難道是之前的貿易糾紛惹怒了德國人?”

    在戰前,德國就已和土耳其進行了廣泛的貿易合作,德國從土耳其進口軍火工業所必需的鉻和其他鐵礦砂,同時也是土耳其其他各種原料如皮革、山羊毛、棉花、油脂和煙草等的主要主顧,德國作為交換條件供給土耳其以所需的輕工業和重工業製品。

    戰爭爆發以後,英、法與土耳其外交部進行了談判,結果土耳其將原來同德國的大部分貿易都轉移到了英法一邊,從而使英法共同壟斷了土耳其的供出口的剩餘鉻。

    可誰也沒想到歐洲戰場上法國不堪一擊,輕鬆被德國踹翻;而大英帝國同樣也沒能堅持多久。

    這就讓土耳其非常尷尬了,當土耳其訕訕的想與德國恢複之前的貿易時,德國卻沒有再搭理他。雖然土耳其鉻礦儲量是世界前列,可也不是一家獨有,南非和芬蘭同樣盛產鉻礦。

    “要不要找德國大使談一談?看看德國人到底想要什麽?”

    總統伊諾努卻搖搖頭。“很明顯德國人是鐵了心要對付我們,與其造德國大使談談,還不如找美國大使談談呢,說不定美國人會提供什麽幫助。”

    “美國人?”美國人雖然跟德國宣戰了,可連本土被德國人轟炸了兩次都隻能幹瞪眼,毫無還手之力。他們能有什麽辦法?

    果然,他們找來了美國大使尋求幫助,對方很遺憾的表示無能為力,按照土耳其的地理位置,美國就算想幫忙也幫不上。

    不過他還是出了個主意。“要不你們找蘇聯幫忙?”

    “不可能!”

    黑海基本上就算是蘇聯的內海,但是入海口卻被土耳其掌控。土耳其幾乎一直都是蘇聯人的眼中釘,蘇聯人無時無刻不想要拿下土耳其的黑海海峽,以及外高加索。

    所以土耳其一直都在防備蘇聯人的,畢竟,蘇聯自從建立以來,幾乎就是繼承了俄羅斯的那一套,不斷地對外擴張,當年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時候,土耳其就已經不斷地應對老毛子的這種對外擴張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