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烏拉爾油氣區,是位於西西伯利亞的第二大石油工業區,在伏爾加河中遊同烏拉爾山脈之間,總麵積70萬平方公裏。

    因為石油儲量僅次於巴庫油田,所以又被叫做第二巴庫。

    這裏的曆史同樣悠久,早在十八世紀就發現油苗,但是卻一直到了1929年才開始工業開發。而且之前因為巴庫油田已經足以支撐起蘇維埃的石油需求,伏爾加-烏拉爾油氣區的開發進度有些滯後,甚至可以說是不毛之地。

    原時空中,這裏也是在二戰期間才開始大規模建設,一直到了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20年間,才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

    “貝利亞,你有什麽好的辦法?在短時間內將這裏建設成超過巴庫的油田?”雖然斯大林早就想到了辦法,不過身為領導者,這種事自然不好親自開口。

    貝利亞不假思索道。“斯大林同誌,如果用普通工人的話進度肯定快不了,不過我們有很多‘特殊勞動力’。”

    確實“很多”,蘇聯在那可怕的大運動中究竟抓捕了多少人,殺了多少人,關押了多少人,流放了多少人,一直到後世都沒有準確的記載和答案,這成為20世紀一大曆史謎案。

    後世有位叫德.安.沃爾科戈諾夫的俄羅斯人提出了一個說法。

    此人曾任蘇聯陸海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國防部軍史研究所所長,是當時少數能夠看到最機密檔案的曆史學家之一。他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斯大林:勝利與悲劇》中,有多處涉及斯大林時期鎮壓的人數和規模。據國防人民委員部的統計數字等比較權威的資料分析,在1937和1938年這悲慘的兩年裏,大約有350-450萬人遭到鎮壓,其中60-80萬人是判了死刑的。

    “根據現有的材料,可以對被鎮壓者的人數作一個保守的估計。”沃爾科戈諾夫說:“我有許多文獻,它們似乎可以間接地證明,350-450萬受害者的數字比較接近實際。”

    1991年6月,蘇聯解體前夕,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留奇科夫公布了一個數字:1920年到1953年,蘇聯約有420萬人遭到鎮壓,其中200多萬人是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受到鎮壓的。作為官方說法,無論是資料來源還是調查結果,均有一定可信度,但統計顯然不夠全麵。沃爾科戈諾夫認為,有相當多的人並沒有被“法庭”判處死刑,而是後來在勞改營和監獄中不明不白地死去的,這些人都沒有納入官方的統計範圍。

    這些人可是相當不錯的勞動力,不需要發薪水,餓死累死凍死也不需要撫恤金,蘇聯已經多次將這些人投入到國家建設當中,而所有的政績自然都算在斯大林身上。

    斯大林滿意的點頭道。“是該讓他們為偉大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了,這件事你去負責。”

    “是!保證完成任務!”貝利亞剛要離開,斯大林又叮囑了一句。“為保險起見,在巴庫油田安放炸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