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書中明確指出“教宗對德國有所偏愛,而這種偏愛並未因納茲製度的性質而有所減弱”。

    此書一出,造成了很大社會輿論,迫於壓力,1964年教宗保羅六世下令整理編輯二戰時期的教廷文獻,盡管編輯整理了11卷檔案,還是有人對其的真實性、完整性提出疑問。

    在梵蒂岡陸續出版其文獻集的同時,爭論在不斷發展和擴大,一些列的著作相繼問世。

    如《庇護十二世的沉沒》、《天主教會與納茲德國》、《黑色安息日》等著作,大量證據表明庇護十二世與德國納茲狼狽為奸,而納茲也投桃報李,作為沉默的報答,為了保護自己的位置不受威脅,不惜犧牲半數猶大人的生命。

    事物總是存在兩麵性,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在《二戰期間的英國與梵蒂岡》、《我們銘記不忘:關於大屠殺的反省》中都指出:庇護十二世並非冷酷無情,他是一個有溫度、有人性、負有同情心的人,對於戰爭他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並指出二戰期間救了80多萬的猶太人。

    直到後世爭論仍在繼續,關於教宗在二戰期間的行為仍沒有一個清楚的定論。

    不管怎麽話說現在這位庇護十二世的發言還是取得了不小的反響。美國人大部分都是信教的,而且天主教占不小的比例,既然教宗都這麽說了,虔誠的信徒們隻能把不滿的情緒壓在心底,按照教宗的吩咐,盡可能的給予這些難民幫助。不過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深刻體會到什麽叫喂不飽的白眼狼。

    庇護十二世還呼籲世界放下紛爭,和平共處。

    德國外交部門隨後發表聲明稱德國是非常熱愛和平的,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日後長久的和平,你看現在歐洲多和平。並表示如果美國想停止戰爭行為的話德國是很樂意跟美國進行談判的。

    美國人半信半疑的讓駐瑞士的大使跟德國人接觸一下,美國第一個要求便是兌換國庫裏的那些歐洲外匯,德國大使表示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他們是不會回收一堆廢紙的,真想讓他們回收,隻能按廢紙的價格,一噸外匯給個幾美元。

    美國大使強忍住掀翻桌子的衝動,提出了第二個要求,就是歸還歐洲境內被查封的美國企業和被凍結的資金;德國大使表示那些都已經被人分瓜了,想要拿回來得經過一番繁瑣的程序,這個程序恐怕得要走個三五十年。

    美國大使氣的摔門離去,美國人這才反應過來德國人並不是要真心談判,而是一種宣傳戰的手段而已。

    就在德國和美國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按照之前的約定,外約旦的國王阿卜杜拉.伊本.侯賽因帶領自己的國民舉國搬遷,開開心心的遷往漢誌的麥加。

    沙特的那些產油區自然也全部落入德國手中,也就不用談什麽三七分成或二八分成了,現在十成都是德國人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