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南北戰爭激烈膠著階段,海上的軍事對抗也相當強烈。在1864年2月17日晚上9時,潛伏在水下的漢利號潛艇突然對敵艦“豪薩通尼克號”發起攻擊,一舉將其擊沉,創造了世界曆史。可隨後漢利號卻神秘失蹤,一直到後世2000年,被人打撈出來。

    專家們經過了多次模擬實驗後得出了結論:這艘潛艇是被自己“擊沉”的。原來潛艇裝有炸藥的長杆還是太短了。爆炸時潛艇距離爆炸點隻有6米。劇烈的衝擊波重創了艇員的內髒,血液迅速充滿肺部,艇員很快死去……

    至此這艘潛艇創造了許多紀錄:第一艘取得戰果的潛艇;第一艘擊沉潛艇的潛艇;第一艘擊沉自己的潛艇……

    從1921年服役的“梭魚”級開始,美國潛艇正式啟用了以水生動物命名的傳統:“舡魚”級、“一角鯨”級、“海豚”級、“抹香鯨”級、“鼠海豚”級、“鮭魚”級、“重牙鯛”級、“河魨”級、“馬鮫魚”級……

    不過自從一戰之後美國海軍對潛艇的重視程度也逐漸下降,建造的潛艇也是別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的心態建造的,主要把它們當做主力艦隊的偵察兵,稱為“艦隊型潛艇”。當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排水量隻有一兩千噸、水麵航行時使用省油的柴油機的潛艇,確實是非常合適的偵察平台。

    到珍珠港事件前夕的1941年12月初,美國太平洋艦隊僅有6艘V級、3艘P級和12艘較新的河魨級共21艘潛艇,其中隻有11艘能立刻投入戰鬥;菲律賓的亞洲艦隊也隻有23艘大型潛艇和6艘S級小型潛艇。

    之後美國憑借無比強大的工業實力,共建造了77艘貓鯊級,以及128艘在其基礎上改進的巴勞鱵級和29艘丁鯛級潛艇。結果潛艇造得太快,美國海軍還遇到了一個幸福的煩惱:想不出這麽多海洋生物的名字了!於是他們隻好找來一些海洋生物學家和漁民,幫著給潛艇起名字。

    而不久前美國國會才製定了“兩洋海軍法案”,大幅擴建海軍,潛艇力量也得到了擴充。

    新一代貓鯊級(小鯊魚級)潛艇的首艇開始鋪設龍骨,北大西洋艦隊裏都是老式的潛艇,拿什麽奔赴幾千公裏去打擊歐洲的海岸線?

    可麵對羅斯福總統充滿期待的眼神,歐內斯特將軍隻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是,我立刻準備。”

    回到五角大樓的海軍部,歐內斯特將軍找來擔任北大西洋艦隊潛艇司令的洛克伍德少將。

    洛克伍德少將一向堅持把潛艇作為獨立的作戰力量使用,可現在聽到歐內斯特將軍要把潛艇派往歐洲作戰,直搖頭。“不可能,我們現在的潛艇根本沒這個能力。”

    歐內斯特將軍板著臉嚴肅道。“我找你來不是聽你說太困難或是不可能,世上沒有什麽克服不了的困難。德國人能辦到,我們自然也能辦到。給你一個星期時間準備,一個星期後潛艇就得起航。”

    62734/562463868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