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口徑穿甲彈按外形可分為線軸形和流線型兩種。線軸形結構是把彈體的上、下定心部之間的金屬部分盡量挖去,使彈體形如線軸,目的在於減輕彈重,在近距離上能顯示穿甲能力較高的優點,但遠距離時速度衰減很快。流線型結構的彈形較好,但比動能受到限製。

    為了對付更厚的裝甲同時又能克服次口徑穿甲彈存在的缺陷,又出現了脫殼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由飛行部分(彈體)和脫落部分(彈托、彈帶等)組成。這種炮彈初膛之後就會把用於氣密的部分拋除,隻留下細長的次口徑炮彈。

    雖然後世發射脫殼穿甲彈的大都是大口徑滑膛炮(對於脫殼穿甲彈來說,膛線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拖累炮彈的穩定,並帶來不必要的阻力),不過固執的英國人抱著他們的線膛炮不放,愣是研究出了線膛炮發射脫殼穿甲彈的方法。

    他們給脫殼穿甲彈裝上了彈翼,四片彈翼成十字形排列在炮彈尾部。當炮彈初膛的時候,其巨大的動能會有一部分被轉化成角動能,使得這種炮彈即便是使用滑膛炮發射,也能自旋獲得穩定。如此設計的炮彈被稱之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在後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成為了各國坦克最主要的裝備之一,完全取代了傳統穿甲彈的地位,成了坦克使用的坦克殺手。

    小阿爾弗雷德介紹道。“殿下,我們已經完成了75mm口徑和88毫米口徑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研發,這種脫殼穿甲彈的性能遠超現有普通普通穿甲彈。88毫米口徑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射穿2000米外200毫米均質垂直裝甲。”隨後又補充了一句。“隻是這種穿甲彈的造價有些偏高。”

    雅尼克滿意的點點頭。美軍T26E4超級潘興的炮塔正麵裝甲也才152毫米;斯大林2號裝甲最厚處達到120毫米。也就是說德軍88毫米坦克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擊穿2000米外的這些坦克。

    當然,前提是得能命中。不過德國瞄準裝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加上88毫米坦克炮優秀的彈道性能,還是有可能做到。

    至於造價問題,再高能高的過一輛坦克的價錢?

    轉了一圈後雅尼克問道。“105毫米坦克炮的有什麽進展?”

    小阿爾弗雷德恭聲道。“殿下,研發進展很順利。大概一年時間便可以完成投入實戰。”

    “很好。”原時空的L7線膛炮可謂是經久不衰,作為一門在50年代末期研究出來的坦克炮,五十多年後也沒有完全被淘汰。最主要原因便是其火力,最早配用的脫殼穿甲彈(APDS)的穿深輕鬆突破300毫米,不僅能夠輕鬆擊穿五對輪,對付號稱無敵鐵烏龜的IS-3重型坦克也是不在話下。

    62734/569128449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