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盟軍從敦刻爾克撤退、炸彈在倫敦落下,德國入侵英國似“箭在弦上”。如何保護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丘吉爾決心拯救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以免遭受敵軍轟炸而毀滅,還指示這些國寶必須留在自己的國土上。

    戰爭爆發後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畫作一直被存放在威爾士的各個臨時地點,但顯然,這些地方並不適合進行長期保存。專家們在英國四處尋找合適的藏身之地——最終,將目光瞄準了北威爾士小鎮布萊奈.費斯蒂尼奧格的馬諾德采石場。

    蘇珊妮.博斯曼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高級圖片研究員,同時也是《二戰時期的英國國家美術館》一書的作者。她稱,轉移達.芬奇、倫勃朗、安東尼.凡.戴克、威廉.特納、約翰.康斯太勃爾等大師的約2000幅作品,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而為迎接這些世界上最珍貴的畫作,馬諾德也需進行“充分準備”。“寒冷、潮濕的采石場並不是放置珍貴藝術品的好地方,”蘇珊妮.博斯曼說道。“在把藝術品們搬進來之前,在山裏先建了6間密封的、氣候可控的小屋。”把藝術品保存在礦坑中聽起來並不是一個十分完美的計劃,但是實際上,藝術品“在那裏待得還不錯”。

    為了收藏藝術品,人們用炸藥爆炸,擴大礦坑入口,這樣最大的作品可以搬進去。洞穴裏還建立起鐵路係統。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畫作將“坐”上一條專門建造的窄軌鐵路,在密封車廂的條件下,鐵路把它們運送到小屋門口。隻有在進入條件得到嚴格控製的空間後,畫作才會被卸下來。

    博斯曼指出,實際上,運輸過程並不像描述的這般順利,安東尼.凡.戴克的畫作《馬背上的查爾斯一世》就是一個巨大挑戰。

    該幅畫長約12英尺,寬約9.5英尺。博斯曼戲稱這幅畫就像一個“怪物”:裝在卡車後座,畫要高得多;在通往采石場的路上,有一個很窄的S形彎道,彎道恰恰又在公路經過的一座鐵路橋的橋拱下方,“這就好比要在樓梯拐角處找個沙發:高度足夠,但是前提是角度必須準確”。

    最終,人們不得不挖開路麵,使其降低幾英寸。博斯曼說,“直到今天你還能看到,這段路的路緣石比其他段的都高,這也從側麵反映,當時疏散工作有多重要。”

    國家美術館並不是唯一把藏品轉移到威爾士的機構:大英博物館把《大憲章》、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亞、彌爾頓等所著的珍貴書籍,送到位於阿伯裏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國家圖書館。然而,即便如此也被認為不夠安全,戰爭期間,他們挖了一個地下洞穴,配有專門的供暖係統以存放這些國寶。

    眾人紛紛點頭,畢竟這些可是大英帝國的瑰寶,價值連城,德國皇儲應該會滿意吧。

    克萊門特.艾德禮繼續說道。“為保險起見多準備幾個籌碼,嗯,我們還可以把‘輔助部隊’解散。”

    62734/57294995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