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空的二戰初始,以雷霆之勢橫掃了歐洲的德國隊英國虎視眈眈,甚至擬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可受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德國必須開展海空兩棲作戰。不過當時的德國海軍實力在質量和數量上無法和英軍抗衡,因此,英國高層判斷德軍的首要任務是奪取製空權。

    英國有三個策略可供選擇:一是製空於地,出動轟炸機將德軍作戰飛機毀於地麵,以英軍當時的實力,無法完成這種進攻策略。二是製空於空。飛機不間斷地巡邏,這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屬於典型的消極防守。三是以地製空。利用本土作戰優勢,優化配置和調度各種資源,把握空戰主動權;顯然第三種方式更適合英國的國情。

    英國選擇“以地製空”是有底氣的。英國是最早發明並廣泛使用雷達的國家。雷達是幫助英國取得空戰勝利的重要裝備之一。早在1937年,英國第一個雷達情報中心落成。隨後,英國在東部和南部海岸先後建立了29座雷達站,建成了鏈式雷達預警體係。按照防空部署,英國本土劃分為六個防空區,每個防空區由若幹個防空分區組成。防空區有一個戰鬥大隊,負責二到七個分區的防空執勤。

    不列顛空戰體現了信息戰的雛形。雷達站收集空情信息,上報雷達情報中心。在匯總各個雷達站信息後,形成英國本土防空態勢圖,指揮官從全局出發,根據實際空情,配置作戰資源。在雷達的引導下,英軍隻需在南部地區部署1/3的戰鬥機,其餘空中力量分散部署在英國中部和北部地區,作為防空預備隊,這麽做既能形成梯次防禦空間,還可以補強本土的防空力量,有效提高區域防空效率。雷達使英國空軍在戰場的感知能力更及時、更強大,實現了空中戰場的單向透明。

    空戰初期,德軍的進攻重點是摧毀英軍的雷達站和機場。英軍的首要任務是檢驗雷達的預警能力,摸索雷達引導戰機實現空中攔截的方法。在此階段,雙方在空戰中各有得失。對德軍而言,1940年8月15日,德軍空襲了英國南部的多佛、佩文西、萊伊和文特諾的雷達站,造成雷達停止工作。不過,德軍沒有利用這次攻擊擴大戰果。8月30日,五個防空分區的六座雷達站被毀,英國南部雷達網瀕臨崩潰。英國空軍經曆了不列顛空戰最糟糕的一天。

    英國在實戰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雷達預警能力。1940年7月11日,有個雷達站發現一批數量不明的空情。防空分區指揮官派出六架“颶風”戰機實施攔截,結果發現此次空情是由40架戰鬥機和轟炸機組成的機群。此後,英國空軍細化了雷達空情預警,將德軍飛機的數量一並上報,以便合理有效地調配作戰飛機。丘吉爾深知雷達的重要性,他強調:“我們必須像優先重視空軍那樣,重視前途無量的雷達領域。”由此可見,雷達技術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就在不列顛空戰進入白熱化之際,德國情報部門獲悉,雖然英國雷達網受損嚴重,但是仍然發射輻射信號,據此認為英軍雷達站的核心部門位於地下,不受空襲影響,可以正常操作。受到情報的誤導,德軍停止了對英軍雷達站的轟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