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於這種戰略,1941年3月,蘇聯軍隊最高統率部製定了“西線擴張戰略計劃”,就是進攻德國(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協議》使得蘇聯和德國直接接壤)!原計劃是6月12日進攻,但因為準備不足,一直在推遲。

    但斯大林和蘇聯其它高層完全沒想到小胡子的瘋狂程度:在西線還沒打出眉目的時候就悍然東侵,這使得蘇軍手足無措。

    這是《二戰秘密檔案》中的說法。

    換一個角度講,就算“大雷雨”計劃不存在,蘇聯有沒有其他進攻德國的軍事備案?那肯定是有的,正常的國家都會以鄰國為假想敵設想並製定軍事戰略,所謂有備無患。比如加拿大就製定過入侵美國的“國防部一號計劃”。

    上個世紀初,加拿大軍方掌握的情報顯示,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並加拿大的作戰方案。對此,加方軍政兩界都非常緊張,緊急召集人手研究對策。由於美國比加拿大強太多,無論怎樣防守,美軍都將呈現出碾壓的態勢。麵對這種情況,有激進軍官提議,既然守不住,為什麽不采取先發製人的進攻策略呢?如果加拿大的軍隊能攻入美國本土,那美軍肯定不敢入侵加拿大!

    按照加拿大軍方的設想,在美軍入侵前夕,加拿大陸軍將集中精銳力量從西線向美國發起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西雅圖、波特蘭等城市。他們謀求打亂美軍的進攻計劃,從而保全加拿大領土。當然,除了西線外,加拿大方麵還設置了東線與中線兩條進攻路線。不過,這兩線不以進攻為主,而是采取防守、遊擊等戰術盡可能地拖延美軍的進攻速度,若有可能再偷襲美國的其他城市。同時,攻入美國本土的加拿大軍隊,也不以占領城市為己任,而是要盡可能破壞美國國內的各類設施,削弱美國的戰爭潛力。當作戰目的達成後,西線軍隊要迅速回撤,協助其他部隊抵禦美軍進攻。

    問題在於:蘇聯的這份“西線擴張戰略計劃”究竟是一般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還是真的是蘇聯的國家戰略?戰爭前夕,蘇聯在西部前線聚集了大量軍隊(這也是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的原因),這麽多部隊,到底是幹嘛的?是用來攻擊的?還是用來防守的?

    德國陸軍元帥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的分析是:俄軍應該是一種“能應對多種情況”的戰略準備,平時用於防禦,但是一旦“天下有變”,就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西進,但總體上還是守勢,但這同樣對於德國是個極大的威脅。當然,這是德國人的看法,另一位德國將軍阿爾明.馮.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國》也這麽說。

    其實,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開脫,德國人說了:我們也沒那麽“有罪”,隻不過是比蘇聯人更早下手罷了,咱們不下手,蘇聯人就會打我們。

    不過,即使是按照這位俄羅斯學者所說,這個計劃真的存在,蘇聯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裏去。

    “即使蘇軍真的搶在敵人前麵動手,比如像先前計劃的那樣在6月12日發動進攻,那麽他們所遭受的損失也不會比‘巴巴羅薩’計劃實行過程中遭受的損失更小。”——《二戰秘密計劃》

    62734/517280136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