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裏,蘇芬兩軍簡直在不同的世界裏生活。

    芬蘭漫長的冬季,白晝隻有短短的7個小時;更要命的是今年的冬季是歐洲百年來最寒冷的冬季,芬蘭夜間溫度普遍低於-35°。

    前文說過,由於害怕靠近芬蘭部分的軍隊和芬蘭有著不可名狀的關係,或者文化;斯大林沒有派出列寧格勒軍區的軍隊,而是從蘇聯南部調集而來的軍隊來參加戰爭。

    這些穿著單薄的M35式製服,頭戴“布瓊尼”野戰便帽,腳上穿著夏季皮靴的蘇軍士兵們所謂的避寒方式就是一個臨時依坡而建的房子,或者挖一個很淺的洞穴,上麵蓋上樹枝;或者就是在路邊或者幹涸的水溝裏用樹枝搭一個棚棲身。幸運的話,他們還可以燃上一堆柴火;當然,這要冒著被白色死神們狙殺的風險。

    一旦入夜,氣溫會迅速下降至零下30—零下40攝氏度,被冰雪浸濕的卡其布製成的軍服沒有及時幹燥,在夜晚徹骨的寒風中,很快就會被凍成堅硬的外殼。輕則會造成凍傷,重則失去生命。這些大批的非戰鬥減員需要醫療救治,為本已捉襟見肘的蘇軍補給增加了更大的難度,嚴重損耗了蘇軍的戰鬥力。

    反觀芬軍,他們都舒舒服服地呆在軍用帳篷裏,每個帳篷裏麵都生了一個燒柴的爐子,即使在最寒冷的夜晚,呆在帳篷裏的20個人都會感到非常暖和。穿著軍裝躺在軟軟的鬆枝上,晚上睡覺時,這些芬蘭戰士連毛毯都不需要蓋。

    這些帳篷折疊後可以非常方便地放在一個叫做“Akhio”的像小船一樣的雪橇裏進行運輸。這種雪橇由三個滑雪者拉著,後麵還有一個人邊滑雪邊保持雪橇的平衡。芬蘭人還用這一簡單的運載工具來拉迫擊炮、重機槍以及其他補給,另外還可以用來進行傷員的疏散。

    芬軍還發明了“柴堆(motti)戰術”。所謂“motti”,芬蘭語中指堆在一起待劈的柴。芬蘭人伐木的習慣,是先砍下樹木堆成一堆,日後再來一一處理。芬蘭軍隊用類似的辦法對付蘇聯紅軍——先地形和天候把蘇軍的縱隊擋住,再用不停的襲擾戰術刺探縱隊中敵人各部的實力,然後選擇弱點突穿,建立橫過道路的封鎖線,把蘇軍縱隊切割成營、連級的小口袋,最後一一吃掉。

    此戰術的第一個犧牲品便是蘇軍第163師和第44師。

    12月7日,蘇軍第9集團軍第163師奉崔可夫之命,進攻芬蘭蘇奧穆薩爾米村莊。蘇聯的目標是占領了奧盧城,將芬蘭領土一切為二,迫使芬蘭在兩條戰線上戰鬥以保衛國家,同時切斷一條通往瑞典的重要鐵路線。

    駐守蘇奧穆薩爾米村莊的隻有芬軍一個營,當蘇軍抵達的時候,村民已全部撤離,整個村莊已被芬軍付之一炬,第163師沒有得到任何補給品和住所。

    經過短暫的休整後12月8日,蘇軍繼續向西進攻,卻遭遇了芬蘭的增援部隊,隻好退守蘇奧穆薩爾米村,處境相當危險。

    眼見自己的主力部隊要被困死,崔可夫不得不向後方求援,由維諾格拉多夫任師長的摩步第44師前來支援第163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