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有個戰俘要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雅尼克接到了一份有趣的報告,說是戰俘營裏的一名英國戰俘,收到家人的來信,稱他年邁的父親病危,希望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麵。“這情節怎麽這麽熟悉呢?”

    安妮提醒道。“殿下,上一次大戰時也發生過一次,那個戰俘還真回來了。”

    “啊哈。”雅尼克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還真有這麽個人。”

    上一次大戰時29歲的英國陸軍上尉羅伯特.坎貝爾在一次戰鬥中被德軍俘虜。身負重傷的他在軍隊醫院接受了治療,然後被送往德國的馬格德堡戰俘營關押。

    在戰俘營呆了兩年後,坎貝爾收到了家人來信,稱他的母親患上了癌症,生命垂危。

    這個孝順的囚犯做了一件大膽的事:他寫了一封信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請求被允許回家看望母親最後一麵。

    作為一名囚犯,他對這封信沒有多大期待,但令他驚訝的是,威廉二世居然同意了,準許了兩個星期的“假釋”期,隻是有個條件:在看望母親後,要返回戰俘營報到。

    1916年11月7日,坎貝爾上尉踏上了無數戰俘夢寐以求的歸國之旅,他回到肯特郡的家鄉,見到了垂危的母親並陪伴她一個星期,接著,他信守承諾,千裏迢迢返回了戰俘營,前後正好兩個星期。而他的母親在三個月後病故。

    說實話,德國人這裏沒有多少人相信他會回來,包括威廉二世本人。有誰會在獲得自由後,再老老實實回去當囚犯?如果他不回來,甚至找個借口說生病了無法出行,不會有任何問題。

    但是,這個英國上尉按時回來了。

    千萬別以為坎貝爾心甘情願當囚犯,回到戰俘營的坎貝爾接著就和幾名囚犯偷偷在營地外挖掘了一條逃生地道,在一個夜晚越獄逃走。

    他們一路逃到了德荷邊境,不幸被德國人抓住重新送回營地。坎貝爾在戰俘營一直呆到戰爭結束才得以回國,後來參加了二戰,活到了81歲。

    明明可以自由,卻乖乖返回;明明返回了,卻又忙著越獄。這個英國人是怎麽想的?

    坎貝爾返回後,對戰俘營的難友說,如果他不回來,就沒有了責任感和榮譽感,那比死更痛苦。同樣,失去了自由當囚犯,也比死更痛苦——所以,他為了榮譽先信守承諾回來,再為了榮譽而越獄。

    這個故事是後世的英國曆史學家範埃姆登翻閱外交資料時發現的,他驚奇於德國皇帝的慈悲,也驚奇於英國上尉的守信,忍不住讚歎道:即使在一個世紀前,這種敵人之間的騎士精神也很罕見。

    雅尼克有些不屑道。“上一次大戰已經把所謂的騎士和紳士都打沒了,我不相信這家夥回家了還能回來。”

    有人說一戰是紳士的戰爭;馬恩河戰役之前確實還比較紳士,根據施裏芬計劃,右翼總動員之後十二天打通列日通道,十九天攻下布魯塞爾,二十二天攻入法國,一個月後抵達提翁維爾——聖康坦,三十九天攻陷巴黎。

    這個計劃的核心在於能否以最快的速度繞過德法瑞交接處的防線,以及不把對麵的攪屎棍拖進來。所以在馬恩河塹壕戰之前,大家相對來說比較紳士。目的在於打運動戰,盡快殲滅有生力量實現戰術目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