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衝鋒槍便是大名鼎鼎的芬蘭索米M1931衝鋒槍。

    “索米”一詞是由芬蘭語中“芬蘭”一詞演變而來的,敢用祖國的名字來命名自己設計的衝鋒槍,可見設計師拉蒂對自己的設計充滿了信心。在實際作戰中,“索米”衝鋒槍也確實不負眾望,在蘇芬戰爭中,“索米”衝鋒槍就給予蘇軍以沉重的打擊,甚至影響到了蘇聯衝鋒槍的發展。

    索米M1931衝鋒槍在設計上並沒有什麽特殊之處,采用了常規的後坐力操作係統以及傳統的衝鋒槍布局。

    它真正令人印象深刻之處是其精良的做工和不可思議的精度。索米衝鋒槍的選材近乎奢侈,大到槍的機架、槍栓,小到一個螺絲釘都是采用固體金屬加工而成,選用的都是瑞典的優質鉻鎳鋼作為材料,而且加工也非常精細,甚至達到了狙擊步槍的製造工藝標準。

    精良的做工和優異的材料讓索米衝鋒槍在任何條件下都極其可靠,不過也讓其生產數量受到了限製,在蘇芬戰爭中隻裝備了大約1千支。

    因此,在44年芬蘭倒仿製了蘇聯的PPS衝鋒槍,將口徑改為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在精度稍微下降的前提下,獲得了一把更輕、容易生產得多的M44式衝鋒槍,僅45年就生產了1萬支。

    M44式9mm衝鋒槍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易於大批量生產。槍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擊,隻能進行連發射擊。供彈具采用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槍的36發彈匣和71發彈鼓(50年代中期改用古斯塔夫36發彈匣)。

    而雅尼克支援芬蘭的5萬支衝鋒槍便是這種M44式9mm衝鋒槍。

    不過由於這些德國狙擊手的特殊性,他們配備的是最好的索米衝鋒槍。而且莫德爾和芬軍高層並沒有限製他們的發揮,幾乎遊離在大部隊之外。他們分成無數支小分隊,到處襲擊這些並不大的蘇軍目標。

    其餘的蘇軍士兵剛要反抗,卻被從另一個方向飛來的子彈紛紛中彈倒地,很快,這座不怎麽大的蘇軍營地便被屠戮幹淨。

    “怎麽回事?怎麽提前開槍了?!”這裏是一處野戰廚房,按照他們之前的的觀察還有一個小時補給車隊才會過來,怎麽就突然開槍了?

    從樹林裏趕過來的幾個人中有個年輕的士兵不好意思的撓撓頭。“抱歉,剛才那家夥對著我們指指點點,我還以為暴露了,就開槍了。”

    “你個笨蛋!下次注意點!”訓斥了幾句後小分隊的指揮官拿出一張地圖。“附近的蘇軍肯定會趕過來。哈基寧,我們繞路過去解決補給車隊。”不管他們怎麽訓練有素,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好在芬蘭軍隊裏有不少經驗豐富的獵人,每個小分隊裏都安排了一兩個芬蘭人協助他們作戰。

    一行十人劃著雪橇離開了這裏,聞訊趕來的蘇軍士兵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和一個排的士兵屍體而已。

    62734/527031579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