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守住蘇伊士運河,那隻能打敗北非的德軍。可想要靠那些殖民地的殖民軍打敗德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我建議立刻組建一支軍團支援北非,保護我們的殖民地。”

    台下頓時一片嘩然,國內的兵力光是應付德國人可能的跨海登陸就已經捉襟見肘了,還要組織一支軍團支援北非?從哪裏弄足夠的軍隊去防守??

    下麵有人不滿的嚷嚷道。“你敢保證在北非能打敗德國人?我看還不如和德國簽署個和平協議呢。”

    原時空的英國之所以堅決抵抗德國,最大的依仗便是從敦刻爾克撤回來的33.8萬聯軍和強大的海軍。

    有人說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幾十萬兵力其實根本沒什麽,二戰中隨隨便便就是死傷幾十萬,俘虜幾十萬。

    但在後續戰鬥中,這些經曆過德軍閃電戰的老兵們,因為經驗豐富確確實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後來組織“諾曼底登入”的坦南特將軍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一員。

    更值得強調的是,這些不同國家的部隊逃亡到英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國家,象征的是一股凝聚力。其中重點當屬法國不願投降的戴高樂,他潛逃到英國後負責統領的就是從敦刻爾克撤退的那批法軍。

    而這一次,除了不到一萬人僥幸逃回本土之外其餘幾十萬聯軍士兵全部成了德軍的俘虜;而大英帝國引以為傲的海軍也連遭重創。這種情況下繼續打下去,似乎也看不到什麽勝利的希望。

    倒不如趁現在還有一戰之力,和德國簽署個和平協議!

    英國一戰之後的和平主義的盛行並不比美國的孤立主義弱到哪去,從上到下都不希望再卷入一場世界大戰。

    對平民百姓來說隻要不打仗不死人,就比什麽都強,因此主張戰爭的人是不受歡迎的。這就是為什麽英國會允許德國的艦隊噸位達到英國的百分之三十,這就是為什麽在鮑德溫首相任內英國連空軍優勢都不願意爭一爭的原因。

    很多被指責為綏靖分子的人其實可以說是被迫綏靖,英國想要憑借三十萬遠征軍就能幹預歐陸是一定要在盟國的支持之下的,但是在慕尼黑的時候盟國又能幫助什麽呢?達拉第說沒有波蘭的幫助隻有捷克和法國無法對付德國,張伯倫有能有什麽辦法呢?歐洲在一次大戰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很多東西都已經渙散掉了,發動一場阻止戰爭的戰爭聽起來非常理想,可事實是誰能保證德國的執念超出了統一德意誌的範疇。

    等大家察覺到到德國的胃口不會僅僅滿足於統一德意誌的時候;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從波蘭事件前後開始,張伯倫的態度開始變得強硬起來。等到德國大舉進攻利比時時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算是全麵破產了,隻能讓位給戰爭派的丘吉爾來當首相。

    丘吉爾的內閣叫做戰時聯合內閣,什麽叫戰時聯合內閣?

    首先這個內閣是為了打仗而成立的戰時內閣。張伯倫推薦丘吉爾成立這個內閣,就是要打仗的。

    其次這個內閣是聯合內閣,是由工黨和保守黨聯合組閣的。這說明在對德作戰問題上,工黨和保守黨的態度是一致的,無論是工黨還是保守黨,都支持要跟德國死磕到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