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雖然在一戰中,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結成了協約,但在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會議上,英國依舊奉行製衡政策,反對法國對戰敗國德國的肢解和巨額賠款要求,以保留德國實力以防止法國再次獨霸歐洲。

    後世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是這樣寫到的“英國400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的、最富有侵略性和霸道的國家。”“英國總是參與不是十分強大的一方,同他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是哪個國家。”丘吉爾的這段話綜合下來就是一個意思,英國奉行“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

    那英國為什麽不想看到歐洲的統一呢?

    其中有諸多原因。

    英國地處歐洲大陸西北部邊陲,與歐洲大陸有一條英吉利海峽相隔,可謂是孤懸海外。如果歐洲統一,歐洲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都不可能放在英國,英國可能會被邊緣化,這會嚴重損害英國的利益。如果英國任由歐洲大陸國家統一,那麽接下來英國也難逃被統一的命運,所以英國會想法設法破壞歐洲和歐洲大陸的統一。

    而且幾百年來英國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國,其經濟利益主要來自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並不是來自歐洲大陸。英國本土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歐洲絕大部分地區要高。英國不想把自己的既得利益與窮兄弟們平均一下。後世英國脫歐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宗教、文化等因素,在英國人看來處於分裂狀態的歐洲才是最符合大英帝國利益的,自然不會去想著去搞什麽統一。

    散會後丘吉爾立刻給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子爵發了一份密電,大意就是讓其務必保住遠征軍,一旦形勢有變,可自行決定撤離。

    誰都知道英法的結盟隻是出於政治目的,英國是不想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從而鞏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可從沒有想過跟法國同生共死。雖然這種丟下盟友自己跑路的行為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可丘吉爾已經顧不得什麽後果了。

    為了撤出遠征軍,就算坑死自己的盟友也是在所不惜,畢竟大英帝國的宗旨是“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62734/535430119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