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那些蠢貨,事情也不會發展到現在這一步!”煩悶之餘,雷諾總理狠狠的咒罵了一聲。

    他罵的不是別人,正是英美兩國。

    戰敗後的德國成為了戰勝國砧板上的羔羊隻能任由它們“宰割”,每個國家都知道德國是一個非常好戰的國家,法國提議解除德軍的參謀總部。

    德國總參謀部是德軍中對戰爭進行規劃和決策的高級軍事機構,由原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部發展而來,是現當代絕大多數軍隊總參謀部的樣板。總參謀部的崛起和發展是德軍與其對手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德軍兩個多世紀來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兩個世紀以來軍事史上最出色的參謀機構之一。

    因此法國要解散德國參謀部,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防止德國恢複元氣之後再次挑起戰爭。

    德國參謀總部是德軍最核心的部門,其中誕生了眾多德國優秀的軍事將領,一旦被解散,德國的軍事和部隊將徹底被瓦解,德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德國寧死不屈的反對解散參謀總部。

    這時候英美站出來做和事佬,反對法國嚴懲德國。倒不是因為他們善心大發,想要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是因為他們國家的利益,不允許德國遭到太大的打擊。

    英國跟美國,都是以貿易發家致富的國家。而對它們而言德國是非常重要的貿易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雖然不如英國,但德國的工業發達,商業體係完善。如果德國垮了下去,那英、美兩國的貿易收入,肯定要損失不少。

    除了英國跟美國之間有共同的觀點外。他們各自之前,其實也有一些不同的利益考慮。這使得他們在同樣反對法國嚴懲德國的基礎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英國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既然已經結束,那麽,他們就必須思考戰爭結束後的局麵,以及歐洲的新格局。一戰結束後,法國雖然損傷不小,但儼然已經一副開始恢複的態勢,並且實力、地位,都足以威脅到英國的地位。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生。那麽,極大可能性,英國都要獨自麵對法國的壓力。

    這種事情,在當年拿破侖統治法國的那段日子裏,英國就已經見識過了。所以,英國需要一個能夠幫助自己平攤法國壓力的德國。這樣的德國,自然不能是被嚴懲後,實力虛弱的樣子,而必須是能夠獨當一麵,有一定實力的德國。

    美國也有自己的情況。一戰結束後,美國國內一種聲音就開始流行起來:回到美國,不要卷入到歐洲的事務中。這種聲音當時在美國非常廣泛。他們不希望看到另一場戰爭再次爆發。而且美國在一戰中,已經得到很多了。不管是國際地位,或者是實際貿易得到的好處。如果美國同意嚴懲德國,極有可能引發另一場戰爭。不過,美國也同意,對德國的軍隊實力,進行一定程度的削弱。但反對嚴懲。

    如果當時按照法國的主張對德國進行嚴懲,將其打壓的體無完膚,也不會有今日的困局。

    “總之現在不是求和的時機。”

    62734/53591607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