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法國人設計並生產的雷諾FT-17被譽為“第一款現代意義上的坦克”,因為它有現代坦克的幾個基本特征:單個駕駛員在車體前部;主要武器在置頂的炮塔內,可以360度旋轉;車長承擔主要的視野工作並擁有範圍最大且最高的視野點;發動機與成員隔開。

    這種概念性的全新武器為法國帶來了不少國外訂單。曾經出口到至少27個國家中,可見全球用戶對FT17還比較滿意。

    由於雷諾及其一係列改進型總共製造了超過4000輛,為了保持競爭力,不少雷諾底盤又被改造成了其他新武器的平台一直持續到二戰。

    而法國人設計研發的b1坦克,按照數據來看,它的豪華屬性基本已經超越了同時期的德國。

    B1重坦正麵厚達60毫米,而當時德國人的II號(裝備20毫米機炮)、III號(裝備37毫米炮)及IV號(裝備短75炮,就是那門比1級車穿深還低的神炮)基本沒有辦法擊穿。

    在火力上,炮塔裝備47毫米主炮的B1可以輕鬆擊穿德國所有坦克,而車體的75毫米榴彈炮,掀翻火力點也是手到擒來。

    而且在二戰前夕,法國已經造出了300多輛b1重坦,按理說應該能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才對。

    這也是為什麽不少書籍上介紹法國戰敗時總會說一句:此時德國坦克性能上還不如法國坦克。

    然而,由於b1重坦當時被法軍用來分散部署,作為輔助步兵的附屬品,沒辦法集中力量突擊,最終在各條戰線上被德國人無孔不入的坦克部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當然,b1重坦自身也有缺點,比如油耗太大,行駛裏程隻有150公裏,速度太慢,隻有28公裏的極速等等,但這都不能成為它戰績成渣的理由,唯一一個解釋,那就是法國軍隊的戰鬥思想忒落後了,人坑不能怪武器,b1重坦可是無辜的,不然德國人在占領法國之後也不會把b1改吧改吧還用到了1944年…

    而現在,法國人似乎想一舉拿下這座A高地,竟然直接派出了十二輛B1重坦和數不清的索瑪35中坦雷諾35輕型坦克協助步兵衝擊高地。

    “先解決敵人的重坦!開火!”車長從潛望鏡裏看著遠處漸漸逼近的B1重坦,下達了開火的命令。

    “轟!”殲擊車50mm坦克炮發出了一聲怒吼。炮彈撕裂空氣,在連綿不絕的雨水中切開了一條直線,徑直襲向它的目標,狠狠的撞擊在為首的一輛B1重坦的正麵裝甲上。

    雖然  B1重坦正麵厚達60毫米,不過追獵者裝備的是50mm  KwK  39L/60坦克炮,五百米距離的垂直裝甲穿深能達到88毫米。

    而現在因為天氣帶來的視野影響,他們是在400米的距離上開火的。炮彈直接撕碎了B1重坦的正麵裝甲,鑽入了坦克內部。各種破片來回彈跳了幾次,將坦克內部攪得血肉模糊。

    這輛B1重坦在慣性中往前行駛了一段距離,最終停了下來。

    62734/53718646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