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本.埃馬爾要塞地處荷蘭與比利時國境德比利時一側,位於馬斯特裏赫特城和維斯城之間。該要塞是艾伯特運河防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奇諾防線北麵延伸部的強大築壘和重要支撐點,同時也是比利時東部防禦體係的核心。

    1914年德軍就是從這裏進入比利時的。為了抵抗可能出現的下一次德國入侵,比利時人早在30年代的初期就開始在這裏修建這個宏偉的要塞工程。

    它是仿照馬奇諾防線的錯綜複雜的防禦工事構築的。要塞建築在一個花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00米。它的東北和西北麵幾乎是垂直的斷崖峭壁,高約40米,水勢滔滔的艾伯特運河經崖下;南麵橫隔著寬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護牆。要塞的各個側麵都被所謂的“運河帶”和“塹壕帶”包圍著,並築有鋼筋水泥碉堡,裏麵配有探照燈、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機槍。要塞東麵的馬斯河與艾伯特運河平行,形成外圍障礙。

    乍一看,每座堡壘仿佛都是零散分布自一塊五角形的區域內,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把炮台、轉動式裝甲炮塔、高射炮陣地、反坦克炮陣地、重機槍陣地等巧妙地結合起來的防禦體係,各部分之間由長達4.5公裏的地下加固坑道河交通壕連接在一起。

    每件武器都經過精心地布設,以便使之發揮最大效力。要塞對任何方向都便於觀察。通入要塞的每條坑道都可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在要塞的上麵沒有暴露的石工痕跡,也沒有暴露陣地的建築物,到處長滿了雜草。在要塞頂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壓升降機供給彈藥。為了迷惑敵人,比軍還在要塞各處設置了假炮塔。其炮兵火力可以控製艾伯特運河和馬斯河16公裏之內的所有渡口。

    埃本.埃馬爾要塞的防守部隊共1200人,由橋特蘭少校指揮,屬第7步兵師。全部人員均可處於距地麵25米以下的掩體內,並備有可供長期使用的飲水、食品以及大量彈藥。要塞的武器配備齊全,沿著要塞的外緣,在壕溝和河旁,還有很多掩體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發射陣地。對於一般的炮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無疑是可以經得住的。

    要塞是在和平時期由一批專家設計,經過3年精心施工,於1935年竣工的。人們普遍認為該要塞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它在當時被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防禦陣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並被形象地比喻為比利時東邊的“大門”,艾伯特運河防線上的一把“鎖”。

    隻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一點,就是敵人有可能來自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裝甲炮塔之間的空地上。而且整個要塞隻有4挺7.62mm防空機槍,簡直有點匪夷所思。

    而當德軍的滑翔機強行降落在埃本埃馬爾要塞頂部時這4挺高射機槍,居然有2挺發生故障。另外完好的2挺中1挺還被降落的滑翔機機翼打翻。

    84名德國傘兵組成的突擊小組乘坐11架容克Ju.52牽引的DFS-230滑翔機,空降到埃本埃馬爾要塞頂部,經過三十多個小時的戰鬥,逼降了要塞裏的比軍。

    雖然這場空降戰役很經典,不過雅尼克決定換一種進攻手段。

    62734/54152744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