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割地之辱,我們會靜靜地等待複仇之日的到來。”

    這是在萊茵蘭非軍事區的碑文上刻著的一段德文,見證著德國人對凡爾賽合約仇恨。

    萊茵蘭,指的是萊茵河兩岸的土地,萊茵河是德法兩國之間唯一的天然屏障,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對法國發動襲擊,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裏縱深的德國領土上,派駐軍隊、修築工事和軍事設施,此為萊茵非軍事區。這一規定,使法軍能夠在一旦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輕易地進入這一不設防的要害地區,並迅速越過寬闊的萊茵河,直插德國的魯爾和萊因工業中心。

    一戰結束七年後,英國、德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等國締結了《洛迦諾公約》,德、法、比三國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德國西部邊界現狀,禁止在萊茵蘭非軍事區內集結軍隊。

    否則將被視為對《凡爾賽和約》的破壞,即構成“無故的侵略行為”,遇此情況,被侵犯的締約國可以立即采取相應行動。

    這是一個預防措施,因此萊茵河的重要性體現在政治意義上。

    按照這個公約,等到協約國占領軍自萊茵河左岸撤退完畢後該地區正式成為非軍事區。

    對於德國人來說,這當然是屈辱的,因為,萊茵蘭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結果,德國卻不能在這裏駐紮任何的軍隊!

    他們望著緩緩流淌的萊茵河,他們的心裏,仇恨在不斷地匯聚著!

    整個德國恐怕隻有雅尼克能理智的分析出對比《比布列斯特條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確實很寬容了。

    《比布列斯特條約》讓俄國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失去了5600萬的人口,亦即其全部人口的32%;還割取了俄國1/3的鐵路線,73%的鐵礦,89%的煤產量,5000多個工廠。而且割讓的土地是直接割讓,沒有經過全民公決。

    此外,俄國還得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賠款。

    而《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了7.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很多是通過全民公決割出去的。

    至於法國其實隻是收回了1871普法戰爭後被德國割走的洛林阿爾薩斯,沒有另外多要一寸德國土地。隻是薩爾區煤礦讓法國開采15年,薩爾區自治並由國家聯盟監督執行。15年後薩爾區全民公決重歸德國。

    至於賠款數額,《凡爾賽條約》讓德國賠款330億美元,合1320億金馬克。但德國最後實際隻賠了120億金馬克,合30億美元而已。隻是一個零頭,其他都賴掉了。

    對,不是德國賠不起,是自己賴掉了。對比二戰後,德國要賠款500億美元,遠遠超過《凡爾賽條約》的賠款額。但二戰德國最後也一分不差都賠了。德國有發動世界大戰的軍費,有製造無數飛機大炮的錢,卻故意賴掉說自己沒能力賠款。

    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簡直就是活生生養虎為患的典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