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主持公論的豪門世族擁有極大的權威,能夠識才舉士者更享有盛名。他們不僅在輿論界有重大影響,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廷的用人。

    例如誰被李膺看中,立即就會鯉魚跳龍門,身價百倍。李膺的同鄉聶季寶,是個小家子弟,同僚杜周甫向李膺推薦之後,李膺把他叫到家裏。聶季寶坐在石階下的牛衣上,和李膺略一交談,李膺便說:“此人當作國士。”

    後來果如其言,但如不經李膺品題,聶季寶終免不了要老死窗下的,真可謂一言九鼎。不做官的一些著名士子,當代大儒,因為善於發現和品評人物,同樣也可以左右輿論。如終身未仕的郭泰,身為布衣的陳也,隱居鄉裏的名士範滂都是極有權威的人才鑒定者,而“月旦評”的領袖許劭更是震動朝野的泰鬥級人物。

    許劭、許靖二人利用自己的名望,竭力向朝廷舉薦賢人,尤其是舉薦那些有賢德卻家居清貧的人。其中,由許劭推薦的“六賢”最為著名。

    他們是樊子昭、虞承賢、李淑才、郭子瑜、楊孝祖、和洽。這六人都出身微賤之人。樊子昭是個賣頭巾的,虞承賢為牧監(牧牛趕車),李淑才是鄉間的農夫,郭子瑜為鞍馬之吏,即為送信的郵差。這些人經許劭點評之後,隨即都被當地郡守舉孝廉。六人為官之後,皆能以才德治理鄉郡,贏得百姓稱讚。

    但像許劭、許靖不看出身,隻看品德的終究是少數,大部分名士更加照顧的還是自己親朋好友,門生故吏,他們之間相互點評,讓自己人獲得巨大聲望,好步入官場,所以在東漢時期才會有如此多四世三公,三世三公的門閥士族。

    而朝廷自然痛恨這種行為,被這些名士點評而成為官員的人,不感激朝廷,反而把自己看做點評自己的人當做自己的老師,恩人。

    門閥士族也因為這種行為結成一張巨大的網,讓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朝廷,有這樣後麵袁紹孤身入冀州卻可以短時間招募幾萬大軍,甚至控製住整個冀州,因為冀州牧韓馥本就是袁家的門生故吏,所以他雖然是袁紹的上級,但反而要聽袁紹的命令,哪怕是要他交出冀州牧這樣的職務。

    皇帝怎麽能不恨這樣的行為,這讓他這個皇帝根本找不到心腹官員,以至於東漢末期的皇帝都要靠太監奪回權利,劉宏為了對付這樣的行為,不惜兩敗俱傷,發動黨錮,清除朝廷當中門閥士族的勢力。這種辯人流品、品評清議的行為更是在黨錮當中被朝廷明令禁止。

    當然私下當中士人根本不管朝廷的禁令,隻是現在不能公開而已,但‘月旦評’仍然是天下第一評。

    所以王越才想找許劭改變自己的名聲,隻是他沒有想到,哪怕他實力通天,但許劭仍看不起他,把他當中粗鄙武夫。

    小黑卻搖搖頭道:“王師你真是老實人,你這樣做是不行的,許劭這等文人名士,你越高看他,他就越蹬鼻子上臉,要是當年你拔出你的長劍架在許劭,你看他給不給你點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