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了維持表麵的驕傲,而象征性挑出幾名官員彈劾,再是把那幾名官員給踹出鹹陽。

    當然李立青那件事情,隻是當時特定的環境下方是能夠實現,現在斷然不可能。

    隻要帝國沒有震蕩,沒有出現太過豐功偉績的存在,這段時間誰的威望都擋不住朝臣的彈劾。

    一如之前的項信出任太尉,別看項信和十幾年前的李立青齊名,有著不俗的功績。

    現在朝堂那些官員彈劾起來,半點忌諱都沒有,想要彈劾直接上奏疏。

    若非皇帝陛下任用禦史台,讓這塊肥肉暴露在朝堂官員的眼目之下,讓他們爭搶,吸引他們對項信彈劾的視線。

    方是能讓項信安然出任帝豪太尉,否則恐怕項信出任坐穩帝國太尉的時間又要延長。

    畢竟現在的帝國太尉和以前的帝國太尉有所不同,五十年前最後一位帝國太尉離世。

    導致帝國五十年沒有太尉出現,朝堂官員們習慣沒有太尉,不允許自家得人上位,更加不允許別家得人上位。

    使得兩者仇視之間,他們見不得任何人上位帝國太尉,寧可那道位置始終懸著。

    如此這般,拚了老命都要彈劾項信,當然他們拿出去的條例是項信沒有經過過渡期。

    畢竟從軍方直接升任帝國太尉,對於軍隊的密切度沒有消除,很可能導致對軍隊過於掌控。

    大部分朝堂官員都是希望項信暫時出任軍部尚書兩年,等到兩年之後再是出任帝國太尉。

    明擺著把項信拖著,安排在軍部尚書的虛職上,在兩年時間內慢慢謀劃項信。

    因為他們知道,這條很可靠,極大可能對項信起到拖延作用,對皇帝陛下而言,屬於進退有度的場麵。

    皇帝陛下就是看出朝堂官員們有拖延時間的想法,畢竟兩年之後,不定項信就不在了。

    畢竟項信現在古稀之年,加上戰爭時期受過的傷勢,到底還有幾年的活路,誰都沒辦法預測。

    何況某些東西他們早就部署完成,要是現在不發作,拖延時間越長,他們出現亂子得可能性越高。

    皇帝陛下沒辦法繼續忍受,同樣或許沒有辦法繼續忍受,而項信時間未定,不知道他能不能熬到那樣的時間。

    因而皇帝陛下直接丟出了禦史台這樣的肥肉,三公官署,即便拿不下禦史大夫,拿下別的位置同樣極其好。

    現在他們又在接觸帝國大儒言正忡,擺明著要言正忡出任禦史大夫,直接把禦史台拉活。

    讓他們對禦史台的官職更加有掌控,獲取更高的利益,落在皇帝陛下眼鄭

    言正忡出任禦史大夫倒是合理,不過不能讓那些朝堂官員把言正忡推上去。

    必須在合適的機會,讓皇帝陛下親自扶起言正忡上位,否則寧可禦史台的禦史大夫永遠空置。

    其實在皇帝陛下眼裏,禦史台真的沒有必要存在,畢竟太常寺之前吸收了不少禦史台的職能。

    明顯的打算,完成官署之間的互相融合,精兵簡政。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