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陸縝的奏表還沒到呢, 大同方麵,以石亨為首的聯名彈劾陸縝的奏疏也被送進了北京城。在這份奏疏裏,他們列舉了陸縝勾結犯官、包庇逃兵、擅殺將士的多條罪名,希望朝廷能還辛苦在邊關禦敵的將士們一個公道。

    當這份奏疏送抵之後,情況對陸縝是更加的不妙。就是朱祁鈺這個子,也有些壓不住場麵了,眾官員口口聲聲要子嚴懲陸縝,不然必然會導致邊軍寒心,使得社稷不穩。

    在這種情況下,陸縝與山東官員聯名所奏的表章也終於姍姍來遲。子在得報之後,趕緊拿到手裏看了起來,然後他整個人也有些懵,雖然陸縝沒有否認自己殺山東官軍的事實,但奏疏裏已把事情得明白,更且提到了此事背後另有玄機,很可能是石亨為了對付胡遂,奪取山西整個兵權的一個陰謀。

    兩個自己倚為左右手的文武官員居然互相攻訐起來,這讓子一時間竟不知到底該信誰的話才好了。雖然他相信陸縝並無不臣之心,做這一切一定是有道理的,但要他認為石亨才是此事罪魁禍首也有些太難了。

    最後,猶豫難決的皇帝隻能把於謙等近臣叫進宮來商議對此事的看法。而在看了陸縝的奏疏,又對其為人行事已很是了解的於謙便立刻選擇相信了他的法,當即力保。不過另外一些朝臣卻又有了別的看法,免不了眾人在朱祁鈺跟前又是好一番的爭論,終究沒能得出個讓皇帝滿意的結果來。

    不過這麽一來,總算稍稍改變了陸縝之前的處境。於謙隨即發動自己的人脈,開始在朝堂上極力為其辯護。與此同時,聞知此事內情的胡濙也選擇相信自己的學生,也開始動用了自己的門生故吏來問陸縝話。

    作為一老一新兩名在朝中地位和權勢都自不的官員,於謙和胡濙二人能動用的人手還還是相當充分的。而且隨著他們的介入,一些隻是觀望風色的騎牆派們也不再堅持己見,使原來一麵倒的局麵又重新變得均衡起來。

    要起來,石亨還是吃虧在自己隻是個武將的身份上。隨著土木堡一役慘敗,無數勳爵武將命喪戰場,原先朝中文武均衡的勢頭已被徹底打破。現在的大明朝廷,文官集團的勢力已能徹底壓住武將了。

    在喪失了話語權的情況下,即便石亨使了不少力氣,這次針對陸縝的反撲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於,他的這些舉動反倒激起了不少文官的排外心理,讓一些中立官員倒向了陸縝,反對石亨生出了懷疑來。

    這場朝中的扯皮和拉鋸足足持續了有兩三個月時間,最終,不勝其煩的子下了一道旨意,徹底終結了這場大爭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