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人再犯我大明疆界卻被我大明守軍接連擊潰以及子在震怒之下決意再提北伐之舉這兩件事情一經從宮中傳出,便如一枚重磅炸彈投進了北京城中,頓時引得朝野一片嘩然。

    很明顯,前者的影響在轉眼間就被後者徹底蓋了過去,許多人自覺地忽略了這兩場所謂的勝仗,而開始討論起北伐之舉是否可行上。

    雖然有一些人對此抱著樂觀態度,覺著以我大明這一年來屢次擊潰大勝蒙人之聲勢,足以重複當年太祖太宗時橫掃漠北,將蒙人殺得狼狽逃竄的偉業。但更多的人,卻並不看好這一有些意外的決定,因為他們認為承平百年的大明軍隊守則有餘,論攻卻是遠遠無法和當初那兩支下精銳可比的。

    當然,在這兩種法裏,也多有藏著自己心思的。比如前者裏,就有希望通過立下軍功來提升自己官爵之徒,在他們想來隻要大戰一啟,自己便能渾水摸魚地從中獲取大筆的好處與功勞,從而封侯稱公也不是太大的問題,這些人當然是以勳貴武官為主。

    而後者中,則多是朝中文官。他們所擔心的,是一旦戰端再起,被好不容易才壓製下去的武官勢力必然翻起,到時朝堂之上他們的利益就將受損。

    於是乎,為了各自的利益,文武雙方就以奏疏為武器不斷交起鋒來,反正是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道理。隻短短三日時間,通政司便收到了不下五百份相關奏疏,可算是爭吵不休。

    其實何止是在筆端紙麵上互相交鋒,就是在接下來的幾場朝會之上,文武官員也都各自有人引經據典地進行了一輪輪的辯論,直吵得就日的早朝會上無法正常運行,處理別個政務了。

    當今子朱祁鎮終歸不是太祖太宗那樣乾綱獨斷之人,雖然剛開始時因為憤怒以及某種不可的期盼,當著鄺埜他們幾人之麵定下了要北伐的決心,可在眼看著群臣中竟有多半反對之後,他的決心卻又開始動搖了。

    尤其是當他看到幾名朝中老臣都紛紛上疏反對,而代表武將勢力的英國公張輔卻沒有出來與他們爭上一爭時,心下就更犯起了躊躇,難道自己的這一決定真是很不明智,我大明早不複當年之勇了麽?

    張輔最近確實感到很是頭疼,因為每日裏,都會有往日部下或是他們的子孫找著各種借口上他門前來告求,希望英國公能站出來為他們發聲,從而讓陛下真個把這一主意給定下來。

    對此,他也是猶豫再三也難作決斷。因為他雖然身在京城,也沒怎麽管軍事,但如今大明衛所官軍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卻還是知道個八九不離十的。

    除了鎮守邊關,需要時刻提防蒙人入侵的邊軍,其他各地的軍隊早已腐爛不堪,不但早沒了當初跟隨太宗皇帝北伐時的勇猛果敢,甚至連作為士兵最起碼的作戰能力都已所餘不多。不然西南也不至於屢屢發生叛亂,東南的倭寇更不會時時上岸來劫掠一番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