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十、東方巨子——李嘉誠1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1.受書籍和父親影響

    明末清初年間,為了避戰亂,有戶中原人家在李明山的帶領下,遷居到廣東,定居在潮州城內北門街麵的線巷。

    自李明山起,李氏家族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約有10代,算是書香世家。特別是第七代李鵬萬,他是清朝年間每隔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第八代是李起英與李曉帆,其中,李嘉誠的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第九代有李嘉誠的伯父李雲章、父親李雲經、叔父李雲鬆。伯父李雲章遠渡重洋,學有所成回國,後歸故裏,在金山中學任教務主任。叔父李雲鬆小學畢業後,因成績優異,在當時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受聘於隆都後溝學校當校長。

    李嘉誠父親李雲經,畢業於金山中學,因家境十分貧寒,無法繼續進入大學深造,先後當過小學教師和校長。

    由於家境窘迫,李雲經無奈之下,棄教從商,並遠渡重洋,在一家潮州人所開設的裕合公司當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而回鄉,在潮安一家恒安銀莊出任司庫和出納。沒多久,戰火再起,銀莊倒閉。李雲經重執教鞭,任教多年,深受師生愛戴。

    李嘉誠是李氏家族遷往廣東後的第十代。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世。作為李雲經的第一個兒子,親人們總是讓李嘉誠感到他是多麽重要和不可或缺。即使因為生活的緣故,大家有許多事情要忙碌或者有煩惱,但對於招人疼愛的小嘉誠,親友們似乎總是有用不完的時間去關心他。

    嬰兒時期的李嘉誠,就常常讓他的親人們驚詫不已。還是在繈褓裏的他,小得簡直讓人不得不格外小心。然而,他那高高的額頭,還有那一雙黑亮的眼睛,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以至於那些疼愛他、摟抱著他的親人和鄉鄰們,都常常忍不住愛憐地嗬護他說:“阿誠嗬,大頭誠哦!”這個“大頭”就是聰明的意思,就是將來有出息。這充分體現了大家對小嘉誠的期望。

    大概因為這個時期的小嘉誠得到太多太多的嗬護,得到太多太多的關愛,直至後來,李嘉誠仍舊十分懷念這段令他無限迷戀的時光。他清楚地記得,與他親密無間、沉穩而富有教養的父親,是如何常常忍不住緊緊地抱著他,是如何常常忍不住地告訴他,他是父親的驕傲和希望,父親為他這個兒子有多麽自豪。

    從5歲開始,李嘉誠就在潮州北門觀海寺小學開始他的讀書生涯。這是一所簡陋得無法再簡陋的學校,所有的學校財產就是斑駁的黑板和笨拙的課桌。盡管這時已經是1933年了,但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似乎還沒有拍打潮州的堤岸,在這個偏僻卻文風鼎盛的地方,學生們所學的仍舊是“之乎者也”的傳統文化。

    據說這裏有一個傳統,大凡書香門第的子女,一定要做到品學兼優。特別是李氏家族的子女,或者來自家庭的熏陶,或者來自周圍環境乃至學校的壓力,或者他們身上本來就有刻苦好學的遺傳因子,這些學子們在學習上都極為勤奮,並且都暗暗地相互競賽。

    在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麵積雖小但藏書豐富的小書房。童年時期的李嘉誠大部分時光就是在這塊狹小卻神秘的天地裏度過的。每天放學回家後,他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悄悄飛進他的小書房,如癡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考慮問題。即使有許多書他不能看懂或者似懂非懂,他仍然能夠憑著他聰穎的天賦去領悟,運用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津津有味地咀嚼著知識。

    小嘉誠太愛看書了,書是那樣的好,那麽詳細地告訴他許多從來不曾知道的東西,能夠那麽認真地教會他做人處世的道理。他涉獵甚廣,不僅喜歡《詩經》《論語》《離騷》等古典書籍,還常常閱讀一些課外書。總之,充滿無限魅力的小書房,占據了小嘉誠心靈的整個空間,使他始終感受著生活的溫馨和知識的力量。

    讀書越多,小嘉誠就越感覺到知識的貧乏,他便越是廢寢忘食和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小書房的狹窄天地裏,他常常做著博學及第與衣錦還鄉的好夢,特別是他對那些盡忠報國的有識之士,一直心存仰慕。

    李嘉誠的堂兄李嘉智後來回憶說:“嘉誠那時就像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李嘉誠的另一位堂兄後來也感歎說:“嘉誠小我10多歲,卻異常懂事。他讀書非常刻苦自覺,我有好多次看到他在書房裏點著煤油燈讀書,很晚很晚都不睡覺。他小時候讀書最聰明,平時教他行為規範和做人道理,一講他就懂,懂了他就做。”

    小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也深得父親欣慰。父子倆相聚的話題,莫不圍繞著書本展開。隨著父親的娓娓話語,小嘉誠仿佛看到了憂國憂民的屈原在仰天吟唱“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李白屹立船頭,隨口誦讀起“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好像還看到了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憤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從古代人物身上,小嘉誠深深懂得了民族與國家的尊嚴以及社會與道德的正義。他也深深懂得了鄉土之於生命、祖國之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由於時局的動蕩和生活的清貧,未能建功立業的李雲經,隻有把厚望寄予兒子身上。小嘉誠優異的學業,是對鬱鬱不得誌的父親最大的慰藉。如果不是後來的風雲巨變,李嘉誠或許沿著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也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