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富翁六、紅色大亨——哈默2

    5.利比亞的勝利

    1966年3月,哈默乘坐一架破舊的道格拉斯轟炸機,前往烈火日炎炎的利比亞。他要在此與石油巨頭“沙漠綠洲財團”一決雌雄。出色的投標、租借地爭霸戰,一隻不同凡響的老胡桃,伊德裏斯國王的水井與卡紮菲的耳光。……

    華爾街,西方石油公司股票漲至每股100美元。

    一場8億美元的超級大吞並,哈默石油風靡歐洲。

    1959年,在非洲的利比亞發現了蘊藏量豐富的石油資源,廣泛進行的地質勘測,清楚地表明了這個國家在廣闊的地域下,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其開采的潛在前景完全可與中東的一些主要產油國相匹敵。歐洲人和美國人都決定在利比亞開發石油—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比起海灣產油國離主要市場近了1000英裏。更妙的是,利比亞石油無須通過戰略上易受襲擊的蘇伊士運河。

    於是,許多西方石油大公司,像狗找骨頭一樣,在利比亞勘探油田。殼牌公司因打出的油井無商業價值而損失投資款項約5000萬美元,法蘭西國民石油公司也是如此。埃索利比亞公司,這個附屬於新澤西州埃索標準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亦耗費了幾百萬美元,仍毫無眉目。他們打算撤出,也就是在這時,他們在澤勒登那地方找到了富礦帶。設在那兒的“Cl-6”測試用井,平均每天產油1.7萬桶。澤勒登油田上打有大約50口油井,每天產油約50萬桶。於是,來自9個國家的40多個石油公司蜂湧而至,利比亞的城市擠滿了石油人士、顧問、銀行家、騙子和政治家,你搶我奪,像是賭博,到處亂哄哄。“命運”雜誌相當形象地把當時的利比亞說成是“資金的最大流通市場,到處是亡命競技”。

    對於石油界人士來說,這塊富含石油之地既是牽魂動魄的,同時也可能是沒有鮮花和荒涼貧痔的。在卡紮菲上校推翻伊德裏斯國王以前,當年的利比亞,顯然是資本家所向往的天堂,就像早期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一樣。生性從不滿足,總想要幹就幹出個名堂的哈默將目光從美國轉向海外,他看中了利比亞。

    1966年,69歲的哈默踏上了利比亞的土地。國王伊德裏斯一世在王宮宴會上對他說:“真主派您來到利比亞。”這位胡髯全白的利比亞國王是真誠的。哈默發現,除了美國為維持其轟炸機基地而支付的費用外,利比亞幾乎無外來財政資助。意占期間,墨索裏尼為尋找石油曾耗資千萬美元而一無所獲。埃索石油公司花費了數百萬美元後,一口井也不出油,隻好打道回府。殼牌石油公司耗資5000萬美元打出的全是廢井。法國石油公司也好不到哪兒去。埃索石油公司在準備撤退時,竟在一口探測井裏打出了油。於是輿論大嘩,石油家們認為利比亞是個聚寶盆。埃索公司一位大膽的地質學家提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建議,他認為過去都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邊界區打井,但真正的希望應在利比亞境內靠近埃及的那些地區。嗣後,埃索和美孚石油公司在此發現了澤勒登富礦脈。

    《幸福》雜誌的評論是,哈默來到利比亞之時,正值利比亞政府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棄了的地域。根據利比亞法律,各國公司應盡快開發其租得的地域,如采不出油,就須將部分租借地歸還利比亞政府。談判開始後,來自9個國家的40多家公司參加了投標。這些公司大體分成三類:一類是財大氣粗的國際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殼牌等;另一類是像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那樣的第二梯隊,他們規模稍小,但具有行業經驗,希望藉宣傳吹噓分一勺羹。利比亞政府也希望以此促進競爭;第三類則是一些投機性的轉包公司、希望得標後再轉手賣出,以從中漁利。盡管哈默同伊德裏斯國王逐漸建立了私人關係,但公司的勢力仍然有限。哈默同匆匆趕來的董事們分析了第二輪談判的形勢,然後在四塊租借地上投了標。他的投標方式與眾不同,投標書采用證件方式填寫,卷成一卷並用代表利比亞國旗顏色的紅、綠、墨三色緞帶紮束。在投標書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條:西方石油公司願從在利比亞取得的稅前毛利中,提取5%供利比亞發展農業之用。此外還承諾在庫夫拉附近的沙漠綠洲中尋找水源,而庫夫拉是國王、王後的誕生地。哈默心裏清楚,對像利比亞那樣由遊牧民族組成的國家而言,水比石油更珍貴。放在招標委員會嘴邊的還有一個誘餌:西方石油將進行一項可行性研究,一旦開采出石油,該公司將同利比亞政府聯合興建一座製氨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