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深深地被這樣一個故事迷住:在拉科魯尼亞戰役中,英國將軍約翰·摩爾爵士光榮地戰勝了法國皇帝拿破侖。但他由於受傷過重,也在戰場殉身;臨終前,他還喃喃呼喚自己戀人的名字。畢加索當時還不到13歲,但他的情欲就像他的天資一樣早熟。他的班裏隻有兩名女生,他選中了其中的一個作為自己的戀人。她名叫安格麗絲·蒙代茲·吉爾。畢加索把她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結合在一起,縮寫成“安·巴”,簽寫在自己的課本上。他還夢想著進一步的結合,用“安·尼·路”的縮寫來簽名,意思是:安格麗絲·畢加索·路茲。而安格麗絲·蒙代茲·吉爾也被畢加索出眾漂亮的外表所傾倒,尤其是他那雙誰都想多看幾眼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使她感到他就是她的一切。他們天真無邪的戀情沒持續多久,就被安格麗絲的父母發現了,開始遭到非難。兩位家長意識到,在這個邊遠的小城,他們半貴族式的家庭與那位新來的繪畫教師的家庭間,社會地位相差太懸殊了。他們決心不再讓女兒的感情繼續發展下去,於是便在這對小戀人間設下了重重障礙。但還是沒能阻止安格麗絲與巴勃羅的戀情,相反,他們的戀情越來越深,就當他們書信傳情,看來就要“海誓山盟”時,安格麗絲的父母采取了更嚴厲的措施。他們對女兒與畢加索同在一個城市甚不放心,為了使女兒免受誘惑,便把她送到了潘普洛納。在畢加索一冊課本的尾頁,緊接著安格麗絲縮寫姓名的後畫有一個字:“潘普洛納”。

    畢加索在給安格麗絲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愛情,這些都是至為重要的大事,是深探撥動了他心弦的秘密,在他來說能否保守秘密是衡量愛情是否忠貞的尺子。他開始懷疑安格麗絲不能嚴守愛的機密。他隻有13歲,但在他身上,純真與癡情已不複存在。他窮,沒有錢,出身於社會底層,所以遭人白眼,被人拒絕,他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現在,他有理由去懷疑一切人,一切事物,甚至愛情。

    1895年元月10日,畢加索8歲的妹妹康契塔死於白喉。畢加索對自己的這個滿頭金色卷發,常露笑臉的妹妹感情很深,他哄她玩,給她畫幽靈像。妹妹死後,他便認定,上帝是災難,命運即是敵人。康契塔的死,給他帶來了兩種神秘:權力的神秘與死亡的神秘,強烈地誘惑著畢加索,使他確信自己注定要作一個畫家的命運,而且不論後果如何,他都應該勇敢地響應那上天賦予的權力的召喚。

    終於有一天,畢加索開始模仿畫家,試圖出售自己的作品了。展廳設在一家賣服裝和小百貨商店的後間,事先還做了一則簡短的廣告,畫沒賣出去多少,主要是人們發覺這些畫是出自一個還不到14歲的孩子之手。然而,父親卻神情莊重地把自己的畫筆和顏料送給了兒子,他所表達的方式是對一個13歲神童的畏懼。他不僅是這個神童的父親,也是他的啟蒙老師。但現在,麵對自己所生的這個天才,他隻有誠惶誠恐。

    在拉科魯尼亞的四年時間裏,畢加索開始接觸正規的美術教育並嚐試了一些嚴肅的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在心裏上已為他的奮鬥做了初步的準備。他可以揚起風帆,朝藝術的王國啟航了。

    2.藍色時期

    1895年,唐霍塞因小女兒之死被迫遠走巴塞羅那,無意中為畢加索打開了一新鮮的窗口。

    畢加索一到達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就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不料,這竟然是滿口反對教會和政府專製的現代運動的氣息。一群頹廢派詩人、泛神論者、象征主義者、哲學家在街頭集會遊行,他們舉著尼采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喊著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的口號,“印象派”的光波在他們迷亂的眼神裏激蕩,“象征主義”的沉夢在他們蓬鬆的長發間出沒。巴勃羅一下就注意到了那個拖著髒汙卷發、絡腮胡子的卡塔魯那人聖地亞哥·魯西諾,他是位畫家,可他講演好像比畫畫更出色。這位羅那現代運動的領袖是西班牙16世紀末繪畫大師格列柯的崇拜者。1894年,現代派在海邊小鎮西特赫斯舉行隆重集會,魯西諾自己出錢,買下了格列柯的兩幅麵,專門贈給這次集會。

    畢加索平生第一幅最重要的作品即將問世了。

    1896年,為了參加一個大型展覽會,16歲的畢加索決定畫一套具有“沙龍風格”的作品,他征求父親的意見。父子倆商量了好久,最後選中了三個題材:《唱經班的男孩》、《第一次聖餐》、《科學與仁慈》——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學的,反映了當時兩代人的妥協。

    4月,巴塞羅那全市美術展覽會上,畢加索的《第一次聖餐》陳列於第一展覽室,標價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羅那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對這次展覽的綜合評述,其中也提到了這幅畫,稱其“畫中人物富於感情,線條明快”。

    《科學與仁慈》在1897年的馬德裏全國美展上獲得讚揚,接著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