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才子七、最富創造力——達·芬奇2

    4.名盛時期

    《岩間聖母》畫於1440—1449年間,藝術家從構思到作畫,曆時較長。此畫現存在巴黎盧佛爾博物館。

    按照合同,此畫的本意是要把聖母畫成在聖徒們的環繞之中。這是一般的平庸的宗教作品。達·芬奇沒有這樣作畫。

    他一個人悄悄地在工作間構思、描繪草圖,作成此畫。連他的那些學生都不知道他要畫成什麽樣子。達·芬奇工作的時候,他喜歡一個人。

    這本是一幅世俗性的作品,但達·芬奇創作的技藝的嫻熟,使之幾乎無懈可擊。畫麵上的一切都是新的。對情節的處理十分精當,風景與人物的有機結合十分妥帖,采光十分自然而流暢,人物形象被某種特別的高尚的靈光普照而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1493年初春之時,米蘭人看見廣場上那座塑像終於揭幕。這是幾乎耗盡達·芬奇精力的弗西斯科·斯福查塑像。

    從剛來米蘭的時候,達·芬奇就差不多接手了這座“巨型塑像”的工作。這是莫羅祖父騎馬全身塑像。泥塑模型於1493年完成,並在公爵城堡廣場展出。要澆鑄的話,得80噸銅。塑像澆鑄一直沒有實施,模型慘遭毀壞。1499年法國軍隊占領米蘭,把模型當成了射擊的靶子,這當然是後話了。

    眼下,在隆重的開幕式上,這座高6米的塑像被安放在凱旋門下。

    人們川流不息地前往參觀。

    塑像下麵,人們看見藝術家達·芬奇寫的字刻在上麵:

    “心靈在顫抖:塑像快竣工。”

    另一行字刻的是:

    “讓沸騰的銅水聽得一聲喊:上帝哦。”

    藝術家發出了痛苦的鳴叫。

    然而,決定米蘭的命運的事越來越迫近了……

    達·芬奇有一個花園,花園裏有許多桃樹。

    為了作試驗,他把毒花液注入桃樹中。除自己和學生外,他不準任何人接近這個桃園。這時,米蘭全城突然傳說薑·加列阿卓公爵病情嚴重是因為達·芬奇用有毒的桃子害了他,實際上是他要好的叔叔之妻下了毒。薑正慢慢地死去。他終於死了,全城居喪。

    他十分憂傷地想,他在米蘭怕是呆不長了。

    《最後的晚餐》作於1495年—1497年間,這幅畫現存聖馬利亞·德拉·格拉齊耶隱修道院食堂之壁。

    根據莫羅夫人的要求,既要快又不加修改地畫這幅壁畫。這使藝術家開始有些為難。這樣大型壁畫,他快不來。

    他畫了無數草圖,確定一張後,他試著把顏料和土混用,這就決定了作品的悲慘命運。土粘不住色彩,色彩脫落。壁畫繪製在艱難中進行。修道院院長看見達·芬奇幾個鍾頭不動地在畫幅前冥思苦想而不動筆畫畫。

    藝術家回憶起自己來米蘭之後的所見所聞。

    他需要的是不同凡響的形象:凝神沉思的思想者。他們當中,又有兩種麵孔,一種是完美的化身,超凡脫俗,充滿無邊的愛;一種則完全與之相反,變節,貪財,自私,殘忍……

    文藝複興早期的畫家們在《最後的晚餐》結構中,一般都使一排人坐在桌子後麵,互不相幹,同一種姿式重複出現。而把叛徒猶大隔開,單獨安排到桌子的另一麵。

    但傑出的藝術家達·芬奇摒棄了這種結構。

    莫羅看見,藝術家把被他們中間隱藏著叛徒的消息震驚的人們展示出來了。

    照新約的傳說,桌後麵,耶穌和12門徒舉行最後一次晚餐。達·芬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選擇的是晚餐中最令人激動的一瞬間: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一人將出賣我。”

    他說完此語,便無可奈何地把手放在桌上,沉默下來。

    一石擊破水中天。這話引起周圍12弟子的激烈反響。藝術家麵臨的是:要塑造出聽到此話後12門徒靈魂深處掀起的波瀾,塑造出性格迥異的人物,而絕不雷同和重複。

    這就要求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感情,都要符合他的性格氣質。

    達·芬奇高明地把叛徒放在一群可愛的門徒之中,像是我們常常見到的這種尷尬場景:叛變的人以朋友身份出現,藏隱在一群朋友之間,讓你一下看不出來,尤其是未加提防的人。

    猶大陰暗的側麵輪廓,被從明媚的日光照耀的其他人麵孔中明顯地突出起來。他緊握著裝錢的錢包,緊張地等待著叫他的名字。

    藝術家一語破的:“靈魂應該通過手勢和動作來表現。”

    這幅畫的群像,布置得十分合理。畫家以幾何學的精確性確定了構圖的中心——耶穌像。像被窗外散射進來的光線突出出來,它的突出點便是他的頭部。門徒對稱坐在兩旁,每邊6人,照例是3人一組。

    莫羅為之震驚:“簡直是不可思議!我現在才明白,你為什麽在這牆上下這麽大的工夫!這是一幅無可比擬的傑作啊!”

    但這幅壁畫最後的命運不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