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智仙閣的廚房,縱是放到整個大朙來講,也是首屈一指的。

    “硬件”上,自不必多說,能用上的好東西都用上了;那鐵鍋的鐵,比有些窮跑江湖的兵刃用的鐵還好;那砧板的木,比老百姓家裏最好的家具用的木還貴。

    食材、佐料這塊,也是應有盡有——東南西北、山珍海味,甚至是大朙本土沒有的材料,都能在這裏找到。

    就拿方才的魚舉例吧,要知道,那個時代可不比今天,在現代社會,你即使住在內陸城市,也一樣可以吃到在低溫保存下空運過來的海鮮;但在那會兒,你在離海很遠的城市,想吃口海魚,不說不可能吧……極為困難是肯定的。

    也就是說,在古代,一個生活在四川的人,如果他一輩子不離開四川,那他就很可能一輩子都沒嚐過、甚至沒見過任何一條海裏的魚。

    洛陽這地兒呢,其實也差不多;洛陽北臨黃河,能弄到淡水魚不稀奇,但方才袁方治拿出來的魚中,鮟鱇和馬鮫可都是海魚,而且鮟鱇一般在深海活動,要捕到就已不易,更別說運到內陸來了。

    僅這點,也可看出這裏的老板非但有錢,而且神通廣大。

    而這廚房的“軟件”,也就是“人”,那就更厲害了……

    不歸樓一樓的廚房麵積已是很大,營業時,廚房裏共有十幾個廚子和幫工在忙活;而這二樓的廚房,和一樓的幾乎一樣大,但裏麵卻隻用三個人。

    一個,是前禦廚,人稱“南廚王”的袁方治。

    一個,是袁方治的副手,跟隨他一同離宮的一個老宦官,名叫張二貴。

    還有一個,是幫工,名叫遊靖。

    袁方治,無疑是這個廚房的核心人物;早在二十五歲時,他便已經聲名在外,每天到他掌勺的酒樓去吃飯的達官貴人們都對其手藝讚不絕口。日子久了,就連時任尚膳監的太監李僉,也聽聞了袁方治這個人。

    某日,李僉微服尋訪,來到了袁方治所在的酒樓,並有意點了幾道小二聽都沒聽過的珍奇菜品,想試試袁大廚的本領。袁方治在後廚一聽菜名兒,便知來者的身份非凡,所以他也來了鬥誌,不但是把李僉點的菜道道都做得錦上添花,還送了一道他自己的原創菜——“春潮帶雨晚來急”。

    這道菜,是個時令菜,主料是春筍,而且必須是剛從土裏挖出來不到半天的、生吃都能吃出鮮來的筍頭;另外還有一十七種輔料,全部都是春季特有的新鮮蔬果。

    這十八種材料,要以十八種刀功切剝處理,再加以烹製,最後再以高湯收味,讓這些口感味道各不相同的食材獲得一種整體上的協調感。

    最後端出來的成品,無論色、香、味、意、形,皆已是大成之境,尤其是將袁方治那出神入化的刀功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僉隻吃了一口,心中便已拿定主意,一定要把這個廚子招入宮中。

    同年,袁方治順理成章的被提拔進了禦膳房,並於十五年後被先帝親口封為了“南廚王”,與那“北廚王”、也叫“民間廚王”的陳九榮齊名。

    然,時過境遷,人終究是有老的一天,而且不服老不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