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荀攸一人引動那氣運大鼎之後並沒有一蹴而就,他像是詢問又像是想要尋求一個答案一樣停下筆望向天空,在那半空之上有一片身影,那是天淵國的太師,更是他荀攸的先生。

    年少之時偶然拜師對於這位在整個戰國末期一直到如今的春秋初期一直都極為聲名顯著的讀書人除了崇敬之外還有幾分畏懼,之後年紀稍長點,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多,慢慢的荀攸便和他的先生關係愈發融洽,所以原來很多不敢說的話也慢慢敢說出口了。

    他記得有一次他問出他許久沒有敢問出但是卻非常好奇的一個問題。他問他的先生,如今的先生幾乎已近人臣之最,為何還事必躬親?為何不留出一些時間來修養身心一番,為何不想著讓自己的修為更近一步,最好能達到那舉霞飛升的境界,如此豈不是美談?

    文能安邦治國定天下,武能舉霞飛升如仙人,如此成就豈非完美?

    這些是當時荀攸對徐博溫所說的話,其實還有一些話他不曾說,當時也確實是不敢說。

    當時的朝堂之上一直在私下裏有些流言讓他荀攸極為惱火,在那些流言之中他的先生成為別人口中的那個戀戰權位,雖才氣縱橫治國無雙但是其心不純的卑戀讀書人,這些那個時候的荀攸不知他的先生是否知曉,所以他才有了那番問話。

    當時他的先生隻是輕輕笑了笑隨後問了荀攸一些問題:徐博溫問荀攸,他是否見過中原遍地狼煙四起,是否見到禮樂崩壞山河陸沉?是否到哪兒都能見到易子而食,見到舉目便有豺狼惡狗等著人倒下?若是有一天他有那樣的能力去改變這一切是否會因為一些麻煩,一些流言而不去做那些事?

    這些問題這些年一直縈繞於荀攸的耳邊,如今更盛。

    所以他荀攸今日便不再顧忌什麽依仗先生這樣的流言,也不再顧忌這科舉如此是否就一定公平,且容他取下這八分文脈氣運,至於今後如何,且看他荀攸一人而已。

    於是他低頭重重落筆寫下最後那幾字,待那幾字落筆之後場中上空轟然而動,隨後那尊象征著一鬥文脈氣運的氣運大鼎先是光華奪目迸發出極為璀璨奪目的光芒,緊接著開始有雄壯如洪鍾大呂般的吟誦之聲傳出,那吟誦聲場中的所有人雖聽到的極為明顯但卻又像是聽不真切一般。

    如同一道迷霧從心頭飄散而過,又如同一道驚鴻而去不知何起亦不知何終。

    看到半空之中那尊氣運鼎的氣勢楊文鋒自然也明白應該是有人將要攝取其中的文脈氣運,而看如今這種架勢那人應該是想要將這剩餘的八分文脈氣運盡數攥於手中,如此一來怕是要一人蓋壓場中所有人了。

    不同於先前那些古篆透鼎而出最終落入場中引動之人之身,此刻這氣運鼎駭人的聲勢還依舊停留於半空之中未曾落下,而它一刻不落於實處就一刻無人知曉是誰將要得到這八分文脈氣運。

    這一刻場中所有人都在猜測這八分氣運的歸屬問題,畢竟這個人不出什麽意外幾乎可以算得上是板上釘釘的今科魁首了,畢竟除了先前率先下手的衛寅和曹子安之外其餘諸人皆還未曾獲取一份文脈氣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