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王羲頤就沒有打算勉強於對方,如果王陽明是因為愧疚與心善而入了王羲頤這一脈反倒是他的遺憾,那樣更不是他王羲頤所要的結果。

    如今王陽明肯吐露心扉,敢於對他說出心中所想,這樣一來即便是他們無法成為同道中人那王羲頤也不是那樣遺憾了。

    所以他自然很開心,能得到一些希望自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對於王羲頤的話王陽明很是感動,他一個勁地說自己愧對於王羲頤,遠遠不值得他如此遷就行事。

    “其實你肯定覺得我們不過萍水相逢而已,為何我對你如此用心,難免會是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此刻心情大好的王羲頤也不在執著於非要讓對方此刻成為他的弟子,能有這樣一個結果其實挺好。

    對於王羲頤的話王陽明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他想了想然後露出一個淺淺的笑。

    “其實並沒有想那麽多,隻是覺得我和先生頗為有緣,至於非奸即盜這種說法是真的沒有過。”王陽明並非此刻在無端扯謊,他說的是實話,而且有些話他並沒有說。

    他覺得既然已經拒絕了對方如今再說出那些話來有些不合時宜,顯得有些虛情假意,所以他選擇不去談起。

    其實自科舉以來,王陽明在玉陵也住了約摸半年光景,但是這半年之中他大多數時間都在猶豫與不安之中徘徊掙紮。

    既有對於科舉奪魁然後入朝為官這樣的仕途感到迷惘也有對於玉陵官場的失望。

    那樣的路走下去他覺得並非他的初衷,而他王陽明又是一個認定一件事就固執己見的人,所以無法實現他的抱負,無法讓他走他走他所想之路這樣的生活他並不想要。

    但是父母鄉親得期許讓他難以放下難以割舍,這些負擔一直壓著他讓他不得不過他不喜歡的生活。

    在玉陵這段日子一直如此,讓他非常難過。

    學會飲酒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所以才發現了那間巷弄裏的酒家,才有了和王羲頤對飲於酒館之中。

    他之所以堅定下來,之所以選擇放棄科舉可以說很大原因是王羲頤給了他勇氣。

    那段時間和王羲頤相處的日子裏兩人其實並未談起很多道理,相談甚歡這樣的場麵也基本沒有出現過。

    他們兩人談過最多的話題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樣的認知,一談起來便皆認同。

    當王陽明很忐忑地和對方說出他自己的想法之時原本以為王羲頤會和其他讀書人一般毫無顧忌地嗤笑他癡人說夢,但是卻沒有想到王羲頤並未那樣。

    對於王陽明的想法王羲頤隻是沉默了片刻而後很認真地告訴對方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隻是所要付出的,要經曆的太過困苦和孤寂,問王陽明是否可以承擔那樣的後果。

    對此王陽明想了很久最後點頭表示可以。

    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講,渾渾噩噩過自己所厭惡的生活才是最大的痛苦,既然如此他又如何怕吃苦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