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卷子,一張畫像在此刻像是一隻巨錘般狠狠砸在了眾人心上,加上柳青林的話,一時間又是寂靜無聲,讓人不知所措。

    “如果是他,那這算不算是弄虛作假,畢竟他在玉陵!”最終翰林院的那位考官猶豫了片刻還是忐忑開口。

    他叫王研梅,是當日阻擋楊文鋒入翰林院的九人之一,對於那位年輕人他的映像一直都很不好。

    在他看來,對方囂張跋扈,憑借著兵戈與武力硬生生踐踏了翰林院的尊嚴,也將他們讀書人的臉麵貶低的一文不值。

    其實他是想說對方文章是否作假的,但是想來想去這話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原因很簡單,他也不是普通尋常之人,自然也能分辨出真假。

    “王老夫子這話說的有些欠佳,雖說那楊家二公子身在玉陵,但是我看他的府試鄉試皆在興元府之內,如此說來也算不上是什麽弄虛作假了!”國子監的那位年紀較輕的祭酒搖了搖頭表示不讚同。

    “我也覺得這位楊家世子雖然之前籍籍無名,有些藏拙的嫌疑,但是牛老可別忘了,那會試可是有徐太師的矩陣在其中,而且徐太師還親自坐鎮,若是弄虛作假徐太師能無動於衷?”另外一位比較年長的國子監祭酒也開口為楊文鋒辯解,他們二人雖不認識楊家之人卻在此刻也願意為楊文鋒說幾句公道話。

    其實這也和各自所處機構有關。翰林院身處太子陣營,雖說徐博溫和楊王乃是舊相識但是後來卻愈來愈生分,加之很多次翰林院上書朝廷敘述楊家的種種僭越之舉徐博溫也都未曾阻攔過,長此以往下來他們就都覺得這是得到太師的默認。

    而國子監不同,程玨雖然身為文華閣老但是參合國家軍政大事的次數少的可憐,倒不是武皇冷落於他,隻不過是他自己不想參合而已。

    不管如何,老人從未在公開場合稱讚過那些朝堂之上各種告楊家之人的話,而且他對於國子監的人要求很嚴格。“先分善惡道理再發表言論!”這樣的要求不免讓翰林院有些謹言慎行。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原因,這些年翰林院一直都很受到武皇朝廷的重視,而翰林院入朝堂為官之人也越來越多,反之國子監卻要遜色太多太多。

    如此一來那些久經官場的有心人自然看出了許多的端倪,於是朝堂之上倒楊聲勢從這個時候開始壯大,演變為最後隻要是楊家的對立麵就都有所謂的仕途,反之則終身無望。

    如今這位姓王的老夫子卻並非為了這些“前途資源”去反對如今眼前的這篇文章,他所反對的僅僅是楊文鋒這個人而已。

    “無論如何,一位異性王的世子殿下卻悄悄來進行一次科舉,這顯然有些不對勁,況且他為什麽不在玉陵,不在離玉陵更為近的幽州參加當年的府試鄉試,不是刻意掩蓋又是什麽?”王老夫子對於國子監兩位後輩的話顯然嗤之以鼻,他今日就是想壓一壓楊家的二子,即便是不能壓下去也絕不能讓他太過得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