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時已經實現了漕糧海運的常態化,終元一朝都沒有停止過。其海運漕糧規模,可達一年三百六十萬石,甚至完全取代了漕運。雄辯的證明了海運的可行性。

    而且蒙元每運一萬石米,給予官民船隻耗米運費四千石,許載私貨回鹽以酬其勞,即是說,朝廷運一石米,隻需要另花費40的成本。而大明現在的漕運成本高達200到300,海運與漕運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根據鄭若曾考證,蒙元漕糧海運,共有三條航線。

    “第一條開辟最早,自太倉劉家港入海,基本沿海岸而行。這條航線的優點是航行時距離陸地近,補給方便,遇到惡劣天氣或者海寇襲擾,可以及時進港躲避。”牛長老沉聲道:

    “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是沿岸行駛,航程曲折漫長。二是沿岸島嶼較多,暗礁密布,航行必須十分小心。而且近海的海水常年向南流動,因此航速是三條航線中最慢的全程需要一個多月。”

    趙昊點點頭,華東華北沿海,常年受南下寒流影響,因此洋流一直是南向的,北上自然逆流。

    “第二條航線,是後來開辟的。也自劉家港開洋,由成山頭入萊州大洋抵塘沽。不同的是,這條航線不是靠岸行駛,由於航道較為徑直,所以縮短了航程,避開了近海的淺灘,航行中還能得到風、潮的助力,半個月就能抵達。”

    “第三條,也是最後開辟的一條,與第二條類似,但航線更偏外洋,這樣能更多地利用風、潮助力北上。雖然航程稍遠,卻能大大節省時間。隻要天氣合適,一般在十天左右,就可以從太倉到達天津衛。”牛長老沉聲道:“蒙元後期,主要就是靠這條航線海運。”

    趙昊點點頭,古人雖然不知道什麽是黑潮、什麽是信風,但亙古不變的潮和風就在那裏,掌握其規律並利用這規律航行,自然不在話下。

    “這三條航線,我們都已經跑過一遍了。”牛長老接著道:“單按航行看,自然是第三條最為省力快捷,隻是”

    “隻是什麽”趙公子問道。

    “隻是這條航線遠離大陸,最遠處距離本土七百餘裏,不太安全啊。”牛長老輕聲道:“一是萬一遇上風暴無處躲藏,二是這麽遠的地方,容易招來海匪的覬覦。”

    “唔。”趙昊點點頭,反問道:“那第一條更安全了”

    “也不安全。”牛長老苦笑道:“除了方才向公子稟報的那些,還有沿海衛所也是大麻煩。”

    大明沒有專門的水師,而是由沿海的衛所負擔海防任務。從上海到天津,要經過十幾處沿海衛所,這些衛所都有大大小小的船隻。整日裏在近海攔截民船,威逼勒索,耀武揚威,真讓他們到遠海打海盜,就全都傻了眼。

    “那些衛所水軍,比海賊還可惡。”馬長老從旁憤憤道:“我們沙船幫是寧肯跟海賊打交道,也不願意碰上官軍的船。”

    趙昊不禁啞然失笑。他知道這是因為沙船幫人多勢眾,實力強勁。小股海盜不敢招惹他們,大海盜團夥也不願意與他們結仇。但是官軍才不管你有多少水手多少條船呢,隻要你是良民就敢敲你竹杠。所以馬長老才會有此一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