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雖然不能迷信權威,但毫無依據的去質疑自己不懂的領域,就是可笑的無知了。

    ‘有了顯微鏡的幫助,我們自然可以去驗證這一切。’三人心中默默道。

    其實此刻,他們就已經明白,趙昊為自己,為大明的醫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三位醫者滿懷期冀,希望這個新世界能為他們解開困擾自己多年的一個個謎題。

    現在根本不用趙昊留人了,拿棍子打都打不走了。

    所以他們痛快答應了趙公子的邀請,幫他操持起這大明第一所醫院來。

    當然趙昊要提供充足的支持,保證他們的研究。

    這也是趙公子希望看到,雙方自然愉快成交。

    隻有趙士禎知道,這顯微鏡其實才造出來不到半個月,叔父統共沒看過幾眼,

    哎,別人搞發明是為了探索,叔父卻仿佛是為了印證,印證他自己的想法多正確罷了。

    哎,什麽叫生而知之?什麽叫牛伯夷?什麽叫望之不似凡人?

    說的就是叔父吧……

    從江南醫院出來,趙昊又趕往大堤。

    雖然天色已黑,但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連夜忙碌。

    那是張鑒在指揮著工匠們,在調試安裝好的吊運裝置。

    明天開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斷的送來了。工程師隻能加班加點,以免影響明日的工程進度。

    工匠們兩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輪原理來吊運重物,《墨經》上對此都有詳細的闡述。

    井上的轆轤就是最直觀的體現。

    此時的吊運裝置,跟打水的轆轤在原理上沒什麽區別,無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這玩意兒,裝在藤筐裏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掛上鐵鉤。

    民夫們也不用下到河邊,直接站在土堤上搖動絞盤,就能把兩百來斤重的石料輕易提上堤壩。

    然後合力將藤筐移到安裝在土堤另一側的吊機旁,將其吊下堤壩,直接落在堤內側的大車上。

    民夫就可以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旁了。

    其實張鑒還發明了一種可以轉頭的吊機,這樣能大大節省堤上作業的人工。

    可惜以昆山落後的鐵匠水平,造不出合乎規格的鑄鐵套筒和內軸,換成軍器局的工匠還差不多。

    但依然費時費力,得不償失。

    趙昊便讓張鑒先將現有的木製吊機改進優化一下,湊合著用用就得了。

    效率不夠?那就多整幾台嘛,大不了一裏地安一對就是了。

    反正有的是不花錢的勞動力,工具差一點,也不會影響進度的。

    這再次證明了,廉價且充裕的勞動力是阻礙大明科技進步的罪魁禍首。

    但趙公子也很無奈啊,大明兩三億農民要吃飯,這才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

    貿然搞工業化,用機器替代人,是要讓老百姓造反嗎?

    所以那些口口聲說趙公子是資本家的人,可以休矣。

    資本家是能用機器絕對不會用人的!隻有趙公子這樣愛國愛民的實業家,才會為了百姓的福祉,主動縛住自己的手腳。

    想想就覺得自己很偉大呢。

    嗯,才不是他造不出來哩。

    ps.第二更,求月票啊推薦票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