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稅、丁、官。”趙昊默默點頭。這年代,還是可以粗暴的說,稅就是糧,糧就是稅。有兵有糧可以打天下,有官有丁可以坐天下,老爺子不愧是前副部級幹部,看問題就是有水平。

    “所以皇權不是你覺得中就中,你得看這四個字,能不能玩得轉。”趙立本呷一口茶水,長歎一聲道:

    “稅,收不上來;兵,調遣不動;丁,招不上來;官,使喚不靈。這樣的皇權就是個屁,誰也不會當回事兒。”

    趙昊便拿老爺子這套往大明身上一套,登時出了一腦門子汗——

    稅。

    明明東南一帶富得流油,每年單單走私,從海外流入的白銀怕有上億兩,可太倉卻空空如也,國家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

    兵。

    衛所營兵糜爛透頂,讓韃子如入無人之境,被倭寇殺得哭爹喊娘。當年一百多倭寇一路殺到金陵城下,二三十萬守軍居然龜縮不出。還得靠戚繼光重新招募礦工來對付倭寇。

    丁。

    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老百姓要麽投身勢豪之家為奴,要麽背井離鄉成為流民,各級官府基本上已經抓不到壯丁了。

    官。

    就更別說了。大明朝的官員,根本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這一點,放眼曆代無出其右。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科舉取士造成的。

    但並不是後人評說的那樣,科舉製度太過失敗。

    恰恰相反,是因為它太成功了。

    相對客觀的考試、層層選拔的機製,嚴格的監考閱卷製度,雖不能完全杜絕舞弊,卻足以保證選拔出的官員,絕大部分都是最優秀的。

    但這帶來了兩個嚴重的後果,一是嚴酷而漫長的選拔,讓考生必須付出常年的絕對努力。經曆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出發,因此他們隻會感謝自身的個人奮鬥,感激選中他們的考官。

    雖然嘴上說什麽皇恩浩蕩的,但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的成功,來自皇帝的恩賜。

    二是越來越高的整體素質,讓文官們有條件將治國精細化、法條化、複雜化。使政務決策的門檻越來越高,高到皇帝和太監、武官們望而生畏的地步。

    也就是所謂的‘專業知識導致行業壟斷’。如今大明朝治國隻能靠文官集團,這些‘技術型官僚’組成嚴密的體係,負責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

    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皇帝反而成了多餘的。

    其實還有一個後果,是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程朱理學造成的。這是一門看上去處處維護皇權,實則將皇帝從具體政務中隔絕出去的學說。

    它其實是士紳集團在與皇權的鬥爭中,取得明顯優勢,卻又無意取而代之的情況下,對皇權存在理由的辯護,妥協和約束。

    太祖皇帝畢竟讀書太少,他能廢掉看得見的宰相,卻依然被讀書人埋伏了一手——選擇程朱理學為讀書人指定教科書。

    我們都知道,教科書是塑造受教育群體三觀的玩意兒。

    於是表麵上尊崇皇權、背地裏限製瓦解皇權,便成了一代代文官的集體無意識。

    甚至很多的官員,限製了皇帝一輩子,卻還始終堅定相信,這就是自己忠君愛國的表現……

    當然,也有像趙立本這樣徹底學懂了、看透了的,自然就會像老爺子這樣,對皇權毫無敬畏了。

    PS.這一章建議大家好好讀讀,算是我這幾年研讀曆史新的收獲吧,讀完後你對明朝的諸般困惑,應該會解開不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