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皇帝登基的時候同時冊封皇後的不在少數,就算大寧一朝,先帝和如今的太後也是現成的例子。

    但是隻有鳳淩寒,是在登基大典當日,和墨雲汐執手並肩行走在宮人和百官的矚目之下的……

    這是鳳淩寒的堅持,其他人攔不住、也沒資格攔著。

    況且依照墨雲汐在軍中的聲望和她這兩年的所作所為,同新君一起參加登基大典,這也是她自己憑著實力爭來的,那些上了年歲的官員雖然覺得不合規矩,卻也沒什麽理由對此說三道四。

    而且既然新後跟著新君走甬道,那麽這登基大典的禮節就要連同新後一起顧全,這也是文武百官對於新後的認同。

    十二章紋的玄色冕服同十二行翔翟的深青色褘衣莊重而肅穆,鳳淩寒的右手與墨雲汐的左手相牽,兩人走在甬道的中間,所到之處,宮人、樂師、文武百官紛紛下跪,直到兩人到了金殿之下,階前的香案旁。

    夫妻二人一左一右繞過了香案,之後便轉過身站在了香案之後,迎接所有人的跪拜。

    百官整整齊齊四拜之後,一起起身,禮部尚書秦良義從禮官手裏雙手捧過放著登基詔書的雕花托盤,到香案之前跪下,將詔書雙手舉過頭頂。

    鳳淩寒自托盤中取出詔書,在香案之上先帝的靈位前打開,之後取出傳國玉璽,同墨雲汐兩人一起將印璽印在了詔書之上。

    依著祖製,給詔書蓋玉璽的時候隻能新君碰觸玉璽,然而墨雲汐已經連甬道都走了,百官也不好再辯駁什麽,便任由他們這樣去了。

    之後墨雲汐合上了原本該由鳳淩寒親手合上的登基詔書,又放回了托盤之中。

    原本除了皇帝的登基詔書之外便沒有其他了,然而這次除了皇帝的登基詔書,還有新皇後的冊封詔書,冊封詔書則是直接由鳳淩寒自己蓋上了印璽,放回了托盤之中。

    秦良義雙手托著托盤退下之後,鳳淩寒與墨雲汐先是對著金殿的方向四拜,再是對著香案之上先帝並先太子的靈位四拜之後,帝後二人便由康順王引導著向金殿之中走去,百官隨後跟上。

    走在鳳淩寒與墨雲汐的身前,康順王難免有些感慨。

    當初先帝鳳承天登基的時候也是他做引導的,轉眼二十餘年過去了,這二十多年的變化是當初他無論如何也不敢想的。

    不過對於百官能接受墨雲汐參加登基大典這件事,康順王其實並沒有想到,因為墨雲汐等同於和鳳淩寒一樣,要走完整個登基大典的流程,若非登基詔書上麵是鳳淩寒的名字,說這是墨雲汐的登基大典都能說得通。

    引導著鳳淩寒與墨雲汐到了龍椅之下的台階處之後,康順王便退到了一邊,而其餘公侯子弟、文武百官也如上朝時一般分列站好。

    鳳淩寒與墨雲汐攜手登上台階、端坐於龍椅之上後,禮官鳴讚,金殿外鼓樂齊鳴,文武百官齊齊四拜。

    禮樂聲停之後,百官再度起身,宣讀官、展讀官以及禮部尚書秦良義上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