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墨雲汐考慮著如何將手裏那些書籍資料轉化成適合這個時代的教材的時候,鳳淩寒也有自己要忙的事情。

    時隔五年,自認為養夠了實力的東懷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然而這麽多年,北寧山學院接納了一些西秦和南楚的學子,卻從來不曾接納東懷的學子自然不是毫無原因的。因為東懷的所作所為在大寧看來實在是不足以與之相交。

    東懷不同於西秦近乎無保留的與大寧交好,也不似南楚一般和大寧互有往來,這些年來東懷自恃在船舶建造方麵有所成就、一直對大寧頻頻騷擾,頗有當年北齊的風采。

    這一點上鳳淩寒也不是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二十萬大軍分兩批常年駐紮在大寧和東懷長長的邊境線上,讓東懷的人從來不敢有什麽大動作。

    當然,鳳淩寒膽敢出二十萬大軍隻做鎮守的事情,自然是有足夠的底氣的。

    在墨雲汐和蘇京墨的支持下,北寧山學院的研究始終將軍備和船隻改良放在第一位,甚至還放在利民的事情前麵。

    短短五年的時間,大寧的軍備船隻更新了不知多少次。最初由墨雲汐帶來的練兵方式也經過各位將軍們的改良和完善變得越來越適合大寧的軍隊。

    而就算重點在這方麵,大寧的國計民生也不是沒有任何發展的。

    有輕雲商號牽頭,大寧的商業發展越發繁榮,頻頻與周邊小國的交易讓大寧的商戶變得越來越富有,每年上交的稅費自然不低。

    要知道大寧每年投入到軍備上麵的錢雖然多,卻也並未超過戶部給的標準額度——換一句話說,是因為這幾年在輕雲商號的帶動下,大寧的商業繁榮、商稅交的多,國庫充盈,軍費上自然就不那麽緊張了。

    不止是軍費,在糧草儲備方麵也是如此。

    有墨雲汐帶來的土豆和玉米,又有她提出來、又被北寧山學院的師生們改良的水車和玻璃大棚等利農的研究發明,農作物在年產出上要比以往多了不少,相比之下,糧草儲備自然也就多了不少。

    尤其玉米和土豆本身就很適合作為軍糧,自然也讓大寧軍方在糧草方麵的壓力變小了許多。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軍隊的來源問題。

    以往除了官家子弟為了掙軍功,而且進了軍營便是小頭目之外,真正的普通士兵是很難招募到素質優異之人的。

    要知道男兒從軍大多是家中窮困實在過不下去的無奈之舉,又或者是為了從軍從而避免家中還要交稅。

    這樣的窮苦人家出身不好、身體素質本就差上許多,再加上營中待遇不夠、戰死之後的撫恤更是不足以撐起一個普通家庭,所以家中有人參軍入伍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的家庭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也是因為墨雲汐的到來使得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軍費的增加、糧食收入的增加以及大棚蔬菜引發的副食增加都讓軍中夥食方麵比以往搶了許多。

    而稅收的增加、軍費的增加以及墨雲汐當年在鎮北城提出來的關於殉國將士家眷的撫恤政策也讓那些將士們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真正的訓練之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