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姿問:“衛大哥,下不下?”

    衛展眉沉吟:“藏在地下是對的,這裏應該不是入口,但位置和藏寶之地看來有關。好,下去看看。”

    等空氣流通了一會兒,三人順著洞口跳下。

    這裏不知是座什麽時候的古墓,建製規模頗為不小,由於已經被盜過,進去後並沒有遇到什麽危險。

    三人借著火折子的光亮照明,古墓裏陰冷陰森,一切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塵土,陪葬品滿地都是,盜墓賊認為值錢的都被帶出去了,剩下的是他們看不上的東西。

    三人隨意翻撿,進了一個新的墓室後,衛展眉看到裏麵全部是散落的竹簡。竹簡不易保存,但這些顯得堅韌挺拔,隻有少量殘損。

    他撿起一幅看去,馬上就認出來這是道家經典——老子李聃的《道德經》。

    然而,在翻看幾幅後,衛展眉越看越是心驚,越看越是驚喜。

    因為,這裏的版本居然和後來廣為流傳,他所接觸到的有所不同!

    曆朝曆代以來,一方麵是統治者有意而為的政治化的歪曲,另一方麵的文人學者有意無意的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扭曲,很多經典中的內容早已變了味道。

    如果竹簡記載的很早期的老子學說,那麽對於道學和修行的研究一定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衛展眉顧不上別的,小心地整理起地上的竹簡來,二女見他認真投入的樣子,各自去其他地方查看,沒有敢打擾他。

    很粗獷地整理歸類了一下後,衛展眉發現地上不止有《道德經》,還有《論語》等等。

    他迅速翻看,在心中和他學習的版本對照了一遍,起碼發現了幾處重大的差異。

    例如,傳世本第十九章中有“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的話,這個說法直接徹底地否定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但是這裏對應的文字卻是“絕偽棄慮,民複孝慈”。

    由此可見,原始道家並沒有排斥仁義,道儒兩家在這一點上完全不是後世所說的對立的情況,這必是後人篡改的。

    另一個差異讓衛展眉感到既困惑又興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盡人皆知的名言通常被用以解釋萬物始源,“道”在很多情形下被廣泛認作是“氣”。

    讓衛展眉驚詫不已的是,他在相應的位置和其他竹簡上完全沒有找到這句話,反而在一篇《太一生水》中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水源說”: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水才是萬物的本源!

    而且世間萬物是一個循環產生的模式。

    這話擱在現在自然能夠理解,但以水為源就有些顛覆性質了,值得深思。

    除此以外,其他竹簡文獻中也有一些和後世認知迥然有異,乃至是對立的言辭。

    例如,以前的人們一般都認為儒家重性輕情,主張修身養性、克服情欲,道家也強調太上忘情,然竹簡有述:

    “性自命出,命由天降,情生於性,道始於情。“

    大道始於情,情生乎於性!

    這就很有趣了……

    再有,《論語》中有一句爭議很多的話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竹簡中有四五處提到這句話,語意十分之清晰,根本不是不能讓老百姓讀書明理的意思,而是身教重於言教!

    衛展眉頗有振聾發聵之感,就在他沉浸其中的時候,不遠處,傳來一聲驚呼!

    47171/47652679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