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武帝劉秀開始,三公職權就被削弱,大司馬、尚書令、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全都把三公職權分走,之後的東漢皇帝,基本上三公就淪為的吉祥物了,一般都是經學大師擔任,出了事就用來背鍋,算是三口背鍋王了。

    不過劉禪也注意到,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大漢已經兩百年沒有了丞相,九卿在大漢現有的官職體係中,分別隸屬三公,現在設立丞相,那麽九卿就要分一部分到丞相職權當中。

    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屬太尉;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權柄怎麽分,劉禪不想管,這是個細致活,很費腦子。

    三公之上有丞相,俱有實權,這其實就挺有意思的,還沒有哪一代這樣玩過的。

    更別大將軍等重號將軍一樣實權。

    不過特殊時期,特殊辦,反正官職實權還是虛假的,都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點倒是不用太操心。

    “孔明當一個丞相綽綽有餘。”

    劉備道。

    劉禪道:“我師傅為太尉,法正為司徒,司徒掌太仆、廷尉、大鴻臚,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廷尉,律法刑典皆其出,法孝直做這件事最好不過了。”

    “張鬆為司空,掌宗正、大司農、少府。

    宗正、大司農不,這個少府就要一,劉民也沒有私財,少府的職權就要改一改了,在前代少府掌宮中禦衣、寶貨、珍膳等,咱們也不要,劉民也不會要這些。

    反正把之前少府的職權全都剝了。”

    “那少府管什麽?”

    “財政是大司農管,那少府就應該管工業,什麽是工業,比如織染這些都是手工製造業,也算是工業一種,冶鐵、製造都是工業,尤其是最重要的軍工製造作坊可以讓少府專管,咱們現在有個工部司,可以全部劃入少府當中。”

    國家機構,龐大複雜,想要幾言幾語是不清楚的,也不是劉禪和劉備兩個人能討論的清楚。

    劉備想要聽聽劉禪的意見,然後自己在思考一份後,最後與大臣們一起商討,最終確定官職封賞。

    這件事沒有十半個月是討論不出來什麽的,過程幹燥無味,極度無聊,劉禪是待不住的。

    官職權力劃分這一塊,劉禪真心是看著頭痛,與劉備了自己的意見之後,再也沒有參與過劉備對官職權力劃分的會議了,隻是到將軍職位這一塊,劉禪遞了幾個名單上去,關平、鄧艾、黃敘、劉封,還有自己看重的一些年輕將領,在這次涼州之戰中有功勞的都應該會得到重賞的。

    至於劉禪自己,當然是沒有任何官職,劉備也沒有考慮到給劉禪什麽官職。

    反正劉禪和劉備一樣,軍政大權,什麽都能管。

    並且底下的臣子還不會有什麽想法。

    誒,少主或者喊太子殿下,來給我們布置任務或者臨時主政一下,有什麽大不了的?

    這不挺好的嗎,太子殿下有這個能耐,願意來管這些事情,大家高興還來不及了。

    這種潛移默化認知,別在劉備麾下的這幫老臣裏麵,劉禪時不時來湊一下大家覺得理所當然,就算是在投降的這一批大臣當中也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