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是一座狹長的從西北往東南方向的山脈,與無量山遙遙相望,中間隔著一條川水。

    作為哀牢國過去的祭奠的聖山,如今的哀牢山,隨著哀牢國的消失,早已經沒有了往日數萬人祭奠的場麵了,有的隻是寥寥的一些哀牢國遺民來這裏祭奠先祖。

    董荼那部完全是哀牢國和古滇國兩個過去在這群山之中的國度糅合而成的,雙方都保留了一些習俗,經過了百餘年的融合,一些習俗已經成了整個部落的習俗了。

    比如祭奠哀牢山,這種祭祀方式過去是哀牢國祭奠山神,而現在則演變成了董荼那部在哀牢山下祭奠祖先。

    許多習俗雖然有保留,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改變了。

    益州郡境內,董荼那部是算人口最多,最強大的部族了。

    當年也隻是一個小小的部落,在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七十七個所屬邑國(其實是部落,部落製國家,古滇國亦是如此)、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歸附漢朝,這些人口大量的安置在了永昌郡,後漢書記載永昌郡八縣人口達到了戶二十三萬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將近一百九十萬人口,當時的有著成都的蜀郡,這裏是益州最早發展起來的區域也十一城,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萬四百七十六。

    一個永昌邊郡因為哀牢國的內附,導致人口比蜀郡的還要多。隻是漢人寥寥無幾。這就為之後的哀牢王反叛埋下了伏筆了。

    八年後,公元77年,哀牢王類牢起兵反漢,大漢從洱海邊周邊調集昆明蠻蠻兵,進入哀牢地平叛,哀牢王類牢兵敗被斬。

    哀牢國國除,部落聯盟破裂,無數的大大小小的部族脫離了哀牢國的掌控,四分五裂,遍布永昌郡、益州郡與當地各個蠻族部落出現了融合。

    由此戶籍再也無法統計,隻能粗略的統計郡內各城的漢人的戶籍,但是之後隨著豪強勢力越來越龐大,漢人大量被豪強守為佃戶,到了西晉進行戶籍統計時,戶三萬八千。一百年間將近少了三十萬戶。

    部落製度就是這個不好,大有樹倒猢猻散的意思。其實南中並不缺人的,但是人口十之八九都是部落製的蠻人。

    後世王朝多有對西南蠻夷進行招撫,直到了明清兩代采用改土歸流的政策,才讓西南蠻夷徹底的消息,成為王朝實際掌控的區域了。

    劉備集團對南中的改土歸流政策還隻是停留於紙張上,並沒有開始實施,實在是沒有精力放在南中了。

    而吸收了大量哀牢國遺民的董荼那部,迅速的發展壯大,從兩三千餘人的部落發展成了了人口達到兩萬人,青壯兵馬能有六千人的大部落。

    更是對周圍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擁有很強的號召力,這些人數少則數百多則上千的小部落,對董荼那部是說一不二。

    這次孟獲過來借兵,權衡利弊之後,董荼那毫不猶豫的召集了自己能召集的所有小部落,得蠻兵三千,而董荼那部也出兵三千,湊夠了六千蠻兵,雖董荼那一起與孟獲出山攻滅雍氏等豪強,所獲董荼那部要分一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