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他們很清楚在不久的將來,徐寶所說的話便等同於皇帝的態度。在這個前提下,與徐寶為敵便是與皇帝為敵。

    而當兩邊兒站在了敵對麵兒,他們的選擇要不然便是將徐寶殺掉然後廢立新君,要不然便要緊緊地抱住徐寶或者說其背後的皇帝的大腿跟著一起悶聲發大財。

    這道選擇題並不難做,隻要稍微有些腦子的肯定都會選擇後者。

    在他們眼中殺徐寶或許不難,但廢立新君?先不說能不能廢,就算能,新上來的君王也絕對不會放過他們。

    嶽飛為何會死?

    不在於他會不會反,隻要他有了造反的實力他就已經是必死無疑,更何況他還真的想把老皇帝給接回來。

    可是,如果事情真是這麽簡單,今日的這場聚會也就沒有任何的必要了。他們的顧忌,或者說恐懼,實際上是來源於一個已經消失的名字——王振。

    曾經的正統皇帝寵信王振,因為王振的一句“大丈夫當領百萬兵立不世功”而帶著大明朝最精銳的四十萬將士殺到了草原上,之後就是那一場土木堡之變,四十萬將士埋屍漠北,皇帝被擒,京城被圍,險些重演靖康舊事。

    說起土木堡之變,正統皇帝禦駕親征帶去的四十萬將士裏又有多少是各家勳貴手下的子弟兵,不說別的,英國公張輔便是死在這一場戰役之中。

    土木堡之變後,皇權動搖,勳貴集團權勢大減,唯一獲利的便隻有在後邊兒隻知算計的文官集團,最後老天庇佑大明國祚延續,世人隻記得文官裏出了一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卻忘了死在草原上,死在北京城下的無數將士。

    當初的正統皇帝和王振,如今的弘治皇帝和徐寶,兩者又是何其相似?如果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後者的關係要更加緊密,年紀也要更輕!

    天下不應該再有一個王振!

    大明朝也不能再有一個王振!

    這是土木堡之變後所有勳貴的共識。

    “據說先帝在時,曾為皇上組織過一次經宴,據說當時還是太子的今上言語之間便流露出開疆拓土之意。一個小孩子又懂得什麽?這一定是那個徐寶暗自教授的。”

    “年輕人自然都是一腔熱血,想著開疆拓土上馬殺敵也是正理。”

    “他們想一想,嘴皮子一碰倒是簡單,但真正要頂上去的卻是咱們手底下的兒郎!贏了是皇帝的功勞,輸了卻是咱們的罵名!”

    “將士拿餉吃飯也是應有之義,但問題咱們大明朝的兵現在可不能打啊。據城而守還好說,真要出塞去根本擋不住韃子的一輪衝鋒。”

    “這話說的可不對,那王越不就打贏了?”

    “王越是打贏了!但他打空了國庫,更把一個省給打的民不聊生!咱們如今的國庫也是寅吃卯糧,哪裏還能再打一場?再說王越這場仗咱們六家暗地裏又花了多少銀子你自己每個數兒嗎?”

    “是是是,您說的對,我這也就是順口一說。能不打自然還是不打的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