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朝,如果將開國的明太祖朱元璋比作一個辛勤的工人,那他設下的重重鐵律自然就是他鑄就的用來捍衛自己江山社稷的萬裏長城。

    而他的子子孫孫們拋開有限的那麽一兩個,剩下的真是將“挖牆腳”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基本來,凡是朱元璋支持的他們都反對,反對不了的變個法也得反對。

    比如太監不得幹政這一條。

    為了杜絕內監幹政的問題,朱元璋先是定製曰“不許內監識字,以防其幹預政事。”更在宮門口掛起一塊尺高的鐵牌,上邊刻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結果呢?

    明成祖朱棣信任太監,於是有了鄭和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扶持太監與文官鬥爭,於是有了內書堂;明英宗朱祁鎮就更厲害了,寵信重用的王振先把宮門口的鐵牌子給扔了,隨後領著朱祁鎮遠征蒙古,直接把祖宗留下來的四十萬精銳打了個精光;再然後又有世界曆史大富豪劉瑾,外號立皇帝;再再然後又有馮保;再再再然後又有了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

    客觀的來,曆史這個東西隻是事件的記載,如果想要根據這些記載來評價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是非功過那就未免有些狹隘了,畢竟寫書的人總會帶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以土木堡的事兒為例。王振確實拉著朱祁鎮跑到塞外打蒙古人去了,也確實打輸了。可到底是怎麽輸的呢?這中間的種種可不是三言兩語能的明白的。文官們寫的曆史書上將王振打進了十八層地獄都不解恨,可背後又有許多細節令人細思極恐:朱祁鎮在王振死後為其在宮中設立牌位日日祭拜,土木堡一戰大明勳貴死傷殆盡,自此文興而武衰;此後的曆代皇帝無不竭盡所能的加強太監的全力用以製衡文官集團。。。

    所以,看曆史看的並不是裏邊的好壞對錯,而是要看那些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規矩和故事。

    比如,宮中總管太監的二十四衙門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憑借皇帝賜予的批紅之權左右朝政,這個是真的。

    再比如想要進司禮監,按規矩來必須得是內書堂的出身,這個也不是假的。

    所謂的內書堂,往簡單了,其實就是一個私塾,教孩子念書。不過這個私塾很特別,它是明宣宗朱瞻基設立在皇宮大內的,教書的是翰林學士,讀書的則是年歲十到十五之間的太監。

    翰林學士皆是科舉榜上有名的“文曲星君老爺”。

    太監則是世人眼中男女不辨的“狗東西”,死後不能入祖墳的醃臢貨。

    把這兩路人綁在一起,不得不朱瞻基真是一個很有創意的皇帝。

    雷霆雨露俱是恩,皇帝什麽都得受著,但你要沒有一點兒脾氣那就純粹是糊弄鬼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