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霸是轉身走了,可是法濟和法惠可都是數十年前就在反隋大軍中廝混的人物,對於當年李玄霸的故事可謂是記憶猶新,如今聽到李玄霸這一聲歎氣,立刻想起了當年聽自家袍澤說過的一個故事,那也是關於李玄霸的。當年李玄霸一對擂鼓甕金錘橫掃無數反王,手下幾無十合之敵,甚至往往一上來連能接下來一錘的都沒有,就會發出這種歎息,好像是十分沒意思一樣,如今時隔數十年,又見到了類似的情形,,如何不讓二人聯想起當年來?

    看著李玄霸依舊瘦小的身形,與傳說中的大唐開國親王衛王生前的形象幾乎重合到了一起,兩人對視一眼,不禁激靈靈打了一個冷戰,不約而同地在心裏泛起了一個念頭:娘啊,莫不是當年的這位衛王沒死,而是出家修道去了?我二人剛才是要把衛王砍了嗎?我擦,要是被人知道了,可是不用人家親自出手,朝廷也會把我這天台寺拆了啊!

    二人不敢怠慢,圍住了林曉,一個勁兒地打躬作揖,為的隻是一件事,就是請長老和小道童留在寺裏多住幾天,也讓二人盡盡孝心。

    林曉被二人說的是哭笑不得,心道,你是佛門,我是道家,咱們兩家之間何來盡孝心一檔子事情,可是林曉又不好真的一走了之,這裏畢竟是通衢大道,有無數往來的行商經過,雖然滅了天台寺的麵子,可是要是擺脫這二人就得飛走,還不如不顯露仙跡,夜裏從天台寺再離開呢。不過看二人這德行,與自己說著話,倒是眼睛有九成放在李玄霸身上,估計也是認出了李玄霸的身份,既如此,索性先答應了再說,而且要是有了這兩人的幫忙,自己首要尋找的目標溫良玉,倒也是比較方便帶走了。

    溫良玉此時在林曉推算中不過才六歲,正好是生在天台山附近的州縣,距離天台寺也不過五百餘裏,以天台寺的名聲,足以使得溫良玉家中相信林曉不是人販子了!

    別看溫良玉出生並不是一般的小戶人家,乃父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在本地也是小有名氣的讀書人,並且在臨海縣擔任了主簿一職,也算是小有成就。隻不過即使是出身官宦家庭,以這個時代而言,依舊算不上什麽安全的社會來說,不少人販子集團都在四處搜集天生麗質的女童,專門為了送進豪門,所以難免就會有人將目光盯上遠離長安的江南。而溫父又是官吏,自然對此也是十分了解,麵對突兀其來的道人,又是以收徒為名義,起了疑心,甚至招來衙役甚至府軍都是正常。

    不過要是有了在附近聲名顯赫的天台寺的主持僧人作為保證,這個事情可就是不會有什麽阻礙了,再說了,林曉也不打算立刻將女娃兒帶走,畢竟此時溫良玉還小,當年林曉照顧李玄霸就沒少吃苦頭,如今要是再來一次,林曉可是不願再幹了,還不如讓溫良玉留在溫父膝下,一邊可以盡孝,一邊還能得到照顧。而且臨海縣距離林曉的天台山洞府也不遠,隻要溫良玉能入門,往返家中和洞府也不過就是一日一個來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