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蠻軍的騎兵是有計劃的一波又一波地襲來,李虎也同時做出了兵力調動的安排,不僅有更多的弓箭手開到了騎兵的陣列之前,就連原本壁壘森嚴的刀盾兵都有專人負責給他們遞上了一副副長弓和一壺壺箭矢,布防在刀盾兵第一線的都是老兵,同樣是精通弓箭的老手,這時候,隨著蠻軍騎兵衝鋒陣線的擴散,這些老兵也將原本插在箭壺中的利箭一支支地倒著插到了自己戰靴邊的土地裏,自己最順手的位置上,準備隨時以最快的速度將手邊的箭矢發射一空。

    蠻軍的第二波次和第三波次的騎兵衝擊眨眼即到,不過由於第一波次騎兵傷亡慘重,給隋軍麵前留下了無數的障礙,所以這兩撥各五千騎兵的衝擊並不順利,尤其是在隋軍不斷的交叉射擊的箭雨洗禮下,依舊是一個失敗的結局。

    然而不等隋軍調動更多的弓箭手,第四波、第五波蠻軍騎兵的衝擊接踵而至,這一下隋軍的陣型受到了威脅,不得不開始逐漸的後退,給蠻軍的騎兵留下空間——這就是一個作戰上的陽謀,蠻軍騎兵越接近隋軍,地麵上留下的人馬的屍體就越多,最後就連奔跑都做不到,隻能成為隋軍弓箭的打擊目標。

    與此同時,原本布置在隋軍中央的輕重騎兵部隊也開始悄悄地轉移陣地,向著兩側移動,準備在蠻軍衝擊無果的最後關頭發起衝擊,還有一點,那就是給蠻軍一個錯誤的印象,讓蠻軍重新集結大量的騎兵,尤其是讓其主力對準隋軍中央發起攻擊,給李虎布置的八百輛弩車流出攻擊麵。

    果然隨著蠻軍近二十個騎兵方陣的衝擊無果,蠻族大汗多摩開始焦躁起來。在多摩的認識當中,這種連續的騎兵攻擊,足以消耗隋軍大量的體力,以蠻軍騎兵的速度,現在早就應該衝破隋軍的箭陣,開始與隋軍的騎兵或者步兵交戰起來。但實際上,已經發起了二十多次的衝擊之後,蠻軍騎兵仍然沒有衝破隋軍箭雨的封鎖。

    是可忍,孰不可忍!難道蠻軍騎兵這麽不中用嗎?

    憤怒之下,多摩做出了一個決定,命令自己中軍的精銳騎兵,也是大汗的直屬親兵,怯薛軍出擊——整整兩萬的蠻族具裝甲騎,作為箭頭,率領剩餘的十多萬蠻族輕騎對準隋軍主帥方向進攻!

    怯薛軍與其他蠻族部族的主力騎兵不同,僅僅是其部隊的組成,就是有各部落的頭領貴族出身的武士組成,配置以蠻軍中最好的裝備,做到了人馬全部被甲,人手一張強弓、一壺箭、一柄得自中原的直刀,最重要的是幾乎人手一柄馬槊或者長槍,衝鋒起來,號稱是無堅不摧,是維護蠻族大汗地位的最重要的武力。

    別看整個蠻族人口一樣是以億來計算,但是這支怯薛軍的總數永遠不會超過五萬。而現在出戰的這兩萬怯薛軍已經占了大汗多摩帶出來的全部兵力的六成!(剩下的四成是必須守護在大汗身邊的,屬於一旦戰事不利,保證大汗能順利逃出生天的死士,也是絕對不會出戰的那一部分。至於沒有跟著多摩這個大汗出兵的怯薛軍是留守蠻族漢庭的兵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