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戰的結果在戰事結束後,還繼續發酵,屹立北地五百年、還出過一位東漢帝國時代的皇後的符家,就此徹底被丟進了曆史的垃圾堆,首開了一個曆史悠久的世家門閥迅速衰敗、消失的先例,同時也創下了一個世家門閥敗亡速度最快的記錄。

    與隋軍相比,蠻軍雖然兵力龐大,但是指揮起來與當年的符軍一樣,都存在著過於臃腫的問題,如果要是發揮兵力優勢,那麽就隻有兩種選擇,其一就是不管不顧,全軍一次性壓上,依靠人海戰術,將麵前的隋軍衝破、淹沒,但後果很可能即使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並且這一戰之後,蠻軍就會再也無力橫掃關中、關西。對於蠻族來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這樣隻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大削減了蠻族的人數,使得剩下的蠻族能得到充足的過冬物資。

    第二種選擇,就是輪戰。依靠人數優勢,不間斷地派上小股兵力,發動進攻或者是騷擾,始終讓隋軍得不到休息,等到隋軍士兵筋疲力盡之後,蠻軍大軍主力再發起雷霆一擊,徹底擊潰疲憊不堪的隋軍,取得完整的勝利。

    作為蠻族統帥,蠻族的大汗,多摩鬱穀深知一擁而上的打法,實際上對付隋軍並不適合,畢竟兩軍交戰,接觸麵相對狹小,百萬大軍不可能同一時間接觸,那樣做反而是浪費兵力,還不如使用自己一貫的作戰方式——狼群戰術。

    所以在看到隋軍出營列陣,而且將騎兵布置在了中央,多摩鬱穀就下了決定,讓從屬的上百個小部落,抽調兵力,以五千人為一隊,輪番衝擊隋軍騎兵方陣,並且不管己方傷亡的數量多少,唯一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讓隋軍有休息的時間。

    正當日上中天的時候,第一波蠻族騎兵開始了對隋軍的進攻,而第二、第三波也組織好了衝擊的陣型。

    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的瞭望兵準確地把觀察到的蠻軍動向告知了下方的傳令兵,傳令兵再騎馬跑到李虎身邊報告蠻軍的動向。

    蠻軍的動向並沒有出乎李虎的預料,或者不如說是李虎迫使蠻軍做出了現在這樣的選擇,所謂大將,就是要能通過自己的動作,指揮敵人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今天,至少李虎是做到了。

    對付這幾批用來試探隋軍騎兵的蠻族小部落騎兵,李虎連讓本方騎兵出擊的打算都沒有,隻是讓隋軍後方的弓箭兵弩兵上前,以千人為一隊,每兩隊以倒轉的雁翅排開了一個八字形的陣型,交錯對準撲來的蠻軍騎兵發射弩箭。

    這種方式並不是隋軍常見的弓箭兵、弩兵的作戰形式,而是林曉提議的現代社會速射火器使用的通用戰術——側射火力打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