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施法借風,諸葛亮鄭重囑付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

    眾皆領命,諸葛亮還不放心,讓趙雲率領劉備親兵白眊兵在祭壇附近監督,若有人違抗命令,當即斬殺。

    做好萬全準備之後,諸葛亮這才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於爐,注水於盂,仰天暗祝。

    施法一個時辰後,諸葛亮下壇入帳中少歇,令軍士更替吃飯。

    如此這般,諸葛亮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

    諸葛亮在山中祭壇施法,周瑜也沒有閑著,回去之後便請程普、魯肅等一班將領和謀臣在帳中伺候,隻等東南風起,便調兵出;一麵關報孫堅接應。

    黃蓋準備火船二十隻,船頭密布大釘;船內裝載蘆葦幹柴,灌以魚油,上鋪硫黃、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單遮蓋;船頭上插青龍牙旗,船尾各係走舸:在帳下聽候,隻等周瑜號令。

    闞澤在水寨中,每日飲酒,不放一卒登岸;周圍盡是東吳軍馬,把得

    水泄不通:隻等帳上號令下來。

    一切準備停當,周瑜望著帳外大旗飄揚,辨別了一番風向後,差魯肅遍告各部下官兵將士:“俱各收拾船隻、軍器、帆櫓等物。號令一出,時刻休違。倘有違誤,即按軍法。”

    眾兵將得令,一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廝殺。

    當日直到天色發黑,卻依舊是天色清明,微風不動。

    此時尚且無風,周瑜不免懷疑道:“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他縱是當世奇才,可卻也難以對抗天時啊!”

    在這焦急的等待之中,將近三更時分,忽聽外麵風聲響起,旗幡轉動。

    周瑜快步出帳看時,旗腳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周瑜駭然道:“諸葛亮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不等兩軍開戰,周瑜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二將:“各帶五百人。徐盛從江內去,丁奉從旱路去,都到諸葛亮建造七星壇的山中,到時候休問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來請功。”

    二將知道內情,也明白諸葛亮不除,那必然是江東日後大敵,當即領命,徐盛下船,五百刀斧手蕩開棹槳;丁奉上馬,五百弓弩手各跨征駒:往那建造祭壇的山中行去。

    丁奉馬軍先到,見壇上那些執旗將士,當風而立,雖然兩方名義上乃是盟友,可此時此刻卻不需要多說,丁奉下馬提劍率領五百人攻殺上壇,卻不見諸葛亮,慌問被擒住的守壇將士。

    被俘士卒答道:“恰才下壇去了。”

    丁奉忙下壇四處尋找之時,徐盛帶人趕到。

    二人聚於江邊,尋覓了片刻後,有人報道:“昨晚一隻快船停在前麵灘口。諸葛亮很可能就上了那艘船。”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